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1 03:03:00瀏覽1259|回應8|推薦97 | |
談《西遊記》原著引詩句和醫言之誤
文/穆仙弦
臺灣正播出改編自《西遊記》的電視連續劇(張紀中版),近日演出唐僧一行人等,步至假雷音寺遭厄,蒙彌勒佛解難,之後路經莊村,降伏蛇妖,清通稀柿衕,輾轉來到朱紫國為其君王醫病一節。
先說假雷音寺一節,演的是小說第六十五回:「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話說唐僧等眾,別了荊棘嶺和木仙庵,人馬共五口一路西行,時值三春之日,四野安寧,悠閒踏翠,眾人有說有笑,一派輕鬆模樣。且看小說如此寫道:
師徒們也自尋芳踏翠,緩隨馬步。正行之間,忽見一座高山,遠望著與天相接。三藏揚鞭指道:「悟空,那座山也不知有多少高,可便似接著青天,透沖碧漢。」行者道:「古詩不云:『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但言山之極高,無可與他比並,豈有接天之理?」八戒道:「若不接天,如何把崑崙山號為天柱?」行者道:「你不知。自古『天不滿西北』。崑崙山在西北乾位上,故有頂天塞空之意,遂名天柱。」沙僧笑道:「大哥把這好話兒莫與他說,他聽了去,又降別人。我們且走路,等上了那山,就知高下也。」
文中,悟空接唐僧之言,道:「古詩不云:『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這話有引用不妥之處。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確為古詩。乃寇準所作,詩題「詠華山」,原詩為:「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抬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其用詞淺顯易懂,據說是寇準七歲時的詩作。此作並非冷僻而少有人知的古詩,我讀小學時就曾背誦過,至今仍有印象。
詩句本身沒有錯字或漏字,問題就出在悟空說這是「古詩」。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古詩沒錯。對《西遊記》作者而言,自然也是古詩(普遍認為是吳承恩所作,但歷來存有爭議;不過,據紀曉嵐考察,論其成書於明代應無疑慮)。
但是,《西遊記》故事中的時空背景是何時呢?是唐朝。
寇準又是生於哪個朝代的人呢?是宋朝。
宋朝建於唐朝之後。宋人寫的詩,對唐人而言,怎能說是古詩呢?
唐僧一行人後來到了朱紫國,那國君已三年久病不癒,出榜文招醫,被悟空揭了,讓臣子請至殿內,不想一身奇容怪貌驚嚇了國君,遂以懸絲診脈。這一節,演的是小說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且看文本:
大聖卻才緩步出宮。早有在傍聽見的太監,已先對眾報知。須臾,行者出來,唐僧即問如何。行者道:「診了脈,如今對症製藥哩。」眾官上前道:「神僧長老適才說『雙鳥失群』之症,何也?」行者笑道:「有雌雄二鳥,原在一處同飛,忽被暴風驟雨驚散,雌不能見雄,雄不能見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這不是『雙鳥失群』也?」眾官聞說,齊聲喝采道:「真是神僧!真是神醫!」稱讚不已。當有太醫官問道:「病勢已看出矣,但不知用何藥治之?」行者道:「不必執方,見藥就要。」醫官道:「經云:『藥有八百八味,人有四百四病。』病不在一人之身,藥豈有全用之理?如何見藥就要?」行者道:「古人云:『藥不執方,合宜而用。』故此全徵藥品,而隨便加減也。」
文中,作者藉悟空之口,又用典了,說:「古人云:『藥不執方,合宜而用。』」
「藥不執方,合宜而用」二句,出自明代張介賓的醫書。
西元1624年,張氏針對古來歷代方劑的分類,撰寫了《古方八陣》,同年又補寫了《新方八陣》,並於書中首載各陣制方總義,名為「新方八略」,書中即撰有「藥不執方,合宜而用。」之語。張介賓在其《景岳全書》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陣中還寫道:「新方八略引藥不執方,合宜而用,此方之不必有也。方以立法,法以制宜,此方之不可無也。夫方之善者,得其宜也,得其宜者,可為法也;方之不善者,失其宜也,失其宜者,可為鑑也。第法有善不善,人有知不知,必善於知方者,斯可以執方,亦可以不執方,能執方能不執方者,非隨時之人不能也。此方之所不可廢者,正欲以啟發其人耳。」
同樣的問題發生了。悟空口中的「古人云」,其實是明代張介賓所云。但《西遊記》故事中的時空背景是唐朝,試問唐朝的時空背景,如何能夠出現明代的「古人」之言呢?
類似這樣的小毛病,雖說瑕不掩瑜,創作者仍應思慮周全為好。
我已多年未曾從頭細讀這本小說原著,今因收看電視連續劇有感,隨記為鑑。
── 2013/1/31 筆於謙齋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