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
2010/08/26 02:32:46瀏覽3517|回應1|推薦14

大陸導演馮小剛的新作《唐山大地震》,改編自華裔作家張翎的短篇小說《餘震》,70 多頁的小說搬上銀幕成為 134 分鐘的電影, 劇情如英文片名《After Shock》,著重在災後生離死別的心靈創痛,而編導在 1976 年唐山和 2008 年汶川兩場大地震間,鋪陳『強震 23 秒,餘震 32年』的親情心結。


1976 年唐山大地震,震毀了無數人的家庭,平凡的母親李元妮(徐帆),在目睹丈夫罹難後,又面臨一雙兒女兩個只能救一個的抉擇,她決定的不只是一個孩子的生,同時是另一個孩子的死,而那句『救弟弟』從此成為她心中的傷,也是意外生還的女兒夢中的痛。

故事自此分為兩線發展,母親撫養斷了一臂的體弱兒子方達(李晨)長大,苦心栽培他讀書,他卻決定離鄉遠赴杭州創業;女兒方登(張靜初)被解放軍夫婦(陳道明、陳瑾)收養,養父慈愛開解她的沉默封閉,然而她在就讀醫學院時未婚懷孕,毅然遠走國外,最後嫁給大她十多歲的外國人。

因地震分離的親人、因地震結合的家庭,兩條脈絡在國內、國外延伸,用 134 分鐘講 32 年的人事變遷,以10年為段落突顯災後重建的繁榮成長。拿掉原著中養父性騷擾的段落,從身分至性格改寫為解放軍慈父的正面形象,比起張靜初的略嫌淡漠,徐帆某些場面的過火,陳道明的不慍不火最為討好。部分台詞不免讓人有國族主義的聯想,置入性行銷、出現物品與年代不符也帶來爭議。


但這部以災難包裝心靈創傷的電影,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中國人,或者說對華人執著於血親、家庭的描繪。失去丈夫、女兒的母親,不願改嫁堅持獨力帶大唯一的孩子,幾乎用一種死守的態度留在唐山,不肯去杭州讓兒子奉養,就怕死去的親人認不得回家的路。而女兒雖然奇蹟生還,心也和母親一樣死去,在養母死後、男友要其墮胎的情況下,帶著腹中孩子遠赴國外,直到結婚才和養父聯絡。

無以名狀的固執,源自內心對至親情感的失落,失去彼此的母女如此相似,不論如何都想留住孩子,寧願捨棄他人的關懷。因此母親佔據了媳婦和孫子相處的時間,女兒默然離開照顧她多年的養父,傷痛腐蝕的不只是心靈,還有連繫的人際關係。過度強烈的執著情感,也許迂腐得可怕。


親情的力量能讓人在逆境中生存,在災難後重振,也可讓人自我放逐、孤絕逃避,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山大地震》在大陸宣傳熱烈,以賺人熱淚贏取口碑,撇開那未必需要的IMAX版本和教化氣味,重點不是災難特效而是親情倫理,拿捏情感動人傷人的一體兩面,才是馮小剛的力道。

※本文已授權YesAsia.com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

《門徒》期待─張靜初

馮小剛:從《哈姆雷特》到《越人歌》─君不知的《夜宴》一場誰的《夜宴》?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inema&aid=4353806

 回應文章

三秋树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7/22 11:42
若說“國族主義的聯想”,很多好萊塢的大片,那才是赤裸裸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