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07 15:30:12瀏覽454|回應0|推薦0 | |
任教學校的旁邊有一條鄉間產業道路,道路兩旁皆為農田。有趣的是該條小道每隔十公尺左右即設具設歐洲風味的路燈,路燈很像我們在歐美電影中所看到的十九世倫敦或巴黎的煤氣路燈,造型優美。只是點的非煤氣,而是省電的日光燈泡。更好玩的是在這一條小間小路旁,還設有人行步道,並置放供旅人休憩的公園木椅。然而,少有路人會坐下歇腳,畢竟鄉間夜晚蚊蟲特多,那有人會傻到坐下來喂蚊子。
農田旁皆有水塘,夜晚的盞盞昏黃的路燈倒影於水塘中,煞是好看。明月也夾在其中,晚風徐徐,吹得水塘光影盪漾,不仔細瞧,還真分不出月光或燈光。這時讓我想起張愛玲在《散戲》裡所描寫的:「黃包車上的人無聲地滑過去,頭上有路燈,一盞接一盞,無底的陰溝裡浮起了陰間的月亮,一個又一個。」若深夜無人路過,我想這條路也有如張愛玲所描寫的那樣恐怖,而非方才所說的那樣浪漫。
也許有讀者會問,台灣鄉間為何會將路燈與小路建的美侖美煥?這是因台灣民主化之後,鄉裡競選人為了勝選,在選前都會亂開競選支票。對選民承諾選上後會大力爭取公共建設,譬如設老人會館、勞工會館啊,或者美化道路、或者公園化,一旦當選也不問這些建設是否有利於民。結果許多建設蓋好了成為蚊子館,沒人使用;鄉間道路公園化也是如此,雖然漂亮,行人卻不多。
記得小時候,鄉間的路燈可沒那樣的普及和豪華。家裡眷村前的小巷僅有一盞微弱的小燈掛在電線桿上,不時還故障,村辦公室也少過問修理。每次從學校補習功課回來(那時台灣升學主義盛行,小五六皆要留在學校補習功課至夜晚九點下課,準備考初中,補習費用另計,都要從巷口走個約五十公尺後才能到家)。夏天還好,巷口路燈即使熄了,因人們睡得晚,室內燈光會映出室外,小路不至於黑漆漆。到了冬天可慘了,天寒,人們早就躲進被窩,家家無一盞燈是亮的,巷道可是一片漆黑。
剛從學校出門,因有三五位同學同路,一路有伴相隨,即使道路再黑還不怕。一走到眷村小巷門口,與同學們道晚安後,我常半眯著眼睛一口氣跑回家。當每次跑時,總感覺後面好像有人尾隨,越感害怕,才五十公尺的巷道,都讓我心驚不已。
初中時家搬往台北市,靠松山機場不遠。當時通機場馬路寬敞,兩旁皆有水銀路燈,雖然人車仍稀少,但燈光明亮,不會讓人害怕。現在大樓幢幢矗立,馬路再度拓寬為十線道,除了主線四線道水銀燈光光芒四溢;副線道兩旁路燈也是熠熠生輝。然而路燈雖林立,感覺就少了那許浪漫。
路燈不僅是行人行車者的照明設備,燈下也是戀人低語訴情的倚仗。每經台北外雙溪公園旁的路燈,總會深深的喟嘆。路燈依舊,故人不在,惆悵難免湧上心頭。
也許每個人都有路燈的故事,有人行之於文,有人寫成小說,可能都有一段難以磨滅的懷念吧!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