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8 13:25:40瀏覽569|回應1|推薦0 | |
「眼淚」是一部講「轉型正義」的台灣電影作品,拍攝及放映約在西元2009至2010間,故事設定在「國民政府白色恐怖統治」到現在的台灣社會, 講一位因「動用私刑」「終身遺憾」的刑警故事。 姑且先不論電影的拍攝技巧等「細節」,這類故事本身在敍述上就有先天的「主觀性」存在:南哥主演的警察老郭,因為過去用私刑誣陷了小雯的毒蟲爸爸,所以對吸毒致死案件的追查有了無可救藥的執著,最後由「曾經」的「加害者」變成了「隱性」的「受難者」。 沒錯!「加害者」和「受難者」這類政治的詞彙很適合用在本片!似乎導演想要追究並不只是「受難者」的「遲來的正義」,過去壓迫的痛苦,也發生在「加害者」身上,曾經參與「動用私刑」的過去,不僅毀滅了「受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也禁梏了「加害者」的靈魂。 於是,貫穿全片的Slogan「代誌没解決、原諒無可能」就變的很有「煽動性」。「曾經」的「加害者」背負著秘密,以到安養院當義工「照顧」「受難者」中風臥床的老婆;到檳榔攤買檳榔、處理挑釁事端,來「照顧」「受難者」的女兒....來「贖罪」。但是,「代誌沒解決」就算做了再多,「原諒」仍然是「無可能」,這就是這個故事的「基調」。再做「政治」上的衍生:目前的「綠色」陣營或是所謂的「受難者」聯盟,可以針對這個「基調」要求「加害者」「追究真相、釐清責任」,以期能夠「和解共生」。 「揭開歷史傷口」的導演想說的應該不只是如此.... 否則,「認錯」的老郭就能夠開心的坐在他自己的生日宴會上和他的家人「和解共生」! 否則,小雯就不只是和她仍然中風臥床的媽媽呢喃:「爸不是個很壞的壞人,那個人也不是個很壞的警察」。 否則,導演也不必把老郭導成「隱性」的「受難者」:住在老舊旅店的「總統套房」、執著的「追求真相」卻被上司及部屬「陷害」。 ......................... 退一步思考:因為上司命令「限期破案」,他們只好找個神智不清的毒蟲來「屈打成招」。在這個層面上來看,老郭這個「劊子手」也是個「限期破案」的「受難者」。他不做,自然也「有人會做」,「獨善其身」並無法「兼善天下」,不只在那個年代、任何年代都適用! 我未曾生活在那個年代,而且那個年代早己是過去,針對老郭和小雯的故事,不同背景觀念的人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及衍生的想法,我就不再往下推斷了。 _/_/_/_/_/_/_/_/_/_/_/_/_/_/ [備註]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