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12 23:47:19瀏覽3260|回應0|推薦4 | |
這是一部「娛樂性」的「商業」電影,上映時據說還曾佔據台美的票房領先群。當然,它真的有不少可供「炒作」或「想像」的話題性,包括:真人實事、暢銷書改編、永遠流行的博弈概念和還算不差的卡司陣容。 電影的爆點主要放在「21」的博賭遊戲上:以賭城Las Vegas為背景,頗真實呈現出賭城華麗和混亂的感覺,還算複雜的運鏡、穿梭賭桌間的畫面拍攝出賭客玩得很開心的情境。就娛樂性而言,算是值得偷「浮生半日閒」來觀賞,而不致於太失望的電影。 進入電影本身之前,有些「廢話」不吐不快! 首先,「21」是個源遠流長的撲克牌遊戲,維基的說明如下:「21點是一種使用撲克牌玩的賭博遊戲。亦是唯一一種在賭埸中可以在機率中戰勝莊家的一種賭戲。」如果莊家和賭客都不「作弊」的話,其實它就和擲骰子是一樣的!當然,它稍微複雜一點,不過玩過的人應該很多,就算沒玩過,看一下 也只要幾分鐘就能懂。 電影裡,有引用到有名的十幾年前美國一個遊戲的節目主持Monty Hall有名的Monty Hall problem,簡單描述一下: 眼前有A B C三個門,其中一個門背後的是汽車,另外兩個門的背後是羊,請你選擇。 我想:「換不換」的選擇,每一個人也許都不一樣! 先講數學上的說法:就機率論而言,貝氏定理(在條件限制下隨機機率的理論)告訴我們,換成B得到汽車的機會比較大! 為什麼? 但是,單就1/3和2/3的比例來看,其實不確定性還是很高!就像:在尾牙80%獲獎率的公司,還是有人年年沒中;只有一支外島籤還是有人要去外島.... 就人性而言,會比較傾向「堅持」最初選擇,心理學者有很多專文論述,不過我比較鍾情的是「主動責任」的說法:就是在「人性」上,「選擇」放棄原本的「選擇」,後來發現了原本的選檡才是對的,在心理上「得而復失」的「失落感」會比「從來沒有猜中」過的「失敗感」來的大。 言歸正傳,看過電影後,我比較認真的思索,電影真的讓我有不少其它的體會或是解讀... 先簡單的提一下由片商那裡抄來的劇情:班坎貝爾(吉姆史特格斯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高材生,擁有過人的記憶力與數學運算能力,雖就讀名校但並不是有錢貴族公子哥,為了一筆為數不小的學費,他挺而走險加入了找上門的數學教授米基與其他五位高材生。 這群人每個週末都利用假身分證闖進賭城,在非正統數學教授、統計學天才米基羅沙(凱文史貝西飾)的率領下,破解箇中奧妙。憑著算牌和一套複雜的暗號系統,運用知識與團隊合作,有組織的算牌,讓21點變成為對他們最有利的遊戲。 受到金錢、賭城生活和美麗而聰明隊員吉兒泰勒(凱特柏絲沃飾)的誘惑,擁有冷靜思緒與高超腦袋的班,很快就成為小組的領隊,憑著破解程式在賭城大賺了一筆,即使知道作弊是違法的,突然擁有大筆金錢與奢華生活的眾人,很快就被贏來的好處給沖昏頭。 但輸了大筆金錢的賭場很快就找出是誰在搞鬼,並派出極具威脅性的賭城監督柯爾威廉斯(勞倫斯費許朋飾)出馬,而班與眾人混然不知大禍臨頭... 電影裡最經典而且比較需要機率計算的橋段是一開時在MIT的一堂數學課,凱文史貝西演的Micky教授模彷起我一開始所提的那個遊戲的主持人,用那個經典的問題去測試男主角班,計算從A B C三門中猜中汽車大獎的機率和原因,電影裡也提到了:人性的考量是關鍵。 「人性考量」就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受,也就是「選擇」! 五光十色、燈紅酒綠的Las Vegas每天都有「川流不息」想要發「意外之財」的賭客,電影最大的賣點當然是MIT的天才學生們怎樣打敗睹場高手!?當大銀幕上描述出這群MIT的天才們以「具體」「可行」的方法算出如何在21點中掌控優勢時,「緊湊」、「刺激」平衡出整體戲劇張力的風格,炫目熱鬧的賭城風光就此展開! 然而,這是男主角班的「選擇」嗎? 「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只要有錢,就像女主角吉兒說的:「在賭城,你可以變成任何人」,原本班「選擇」賭的原因就是為了三十萬好支付哈佛醫學院的學費,他一再聲稱賺足了三十萬就要退出,只是缺錢並不想賺不義之財,活像個聰明又自制的大學生,不但形成了他的人格特質與魅力,更讓之後他在Las Vegas的「墮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一個MIT的天才,為家境的關係,無法給他充足的經援,如果只靠在成衣店裡打工的微薄收入,很難賺足哈佛醫學院的學費。以他的聰明才智,像「駭客」一樣到Las Vegas的賭桌上「試手氣」,每次一定會有上萬美金的收入,他能夠不「心動」嗎?又有誰能夠不「心動」? 「揮金如土」的Las Vegas和「縮衣節食」的MIT,「奢華」和「貧窮」的鮮明的對比,就像電影裡MIT的「腳踏車」和Las Vegas的「加長型禮車」....「選擇」怎麼樣的人生其實真的很困難,尤其是對「聰明」的人,太容易就得到的東西,反而考驗著那些「天才」:是否能夠「堅持」自己的「初衷」與「理想」? 所以,吉兒問班:「你已經存了多少錢?你當初不是說賺夠了三十萬就要退出的嗎?」這時,我真的有點心驚!彷彿這句話是在問我:「你滿意現在的你嗎?」 好啦!有點扯遠了!回到電影本身,會覺的有點可惜,故事雖然不老套,不過「轉折」太快、快到不「真實」,電影擺明是主打賭桌上的鬥智,可是又加了太多「道德的尾巴」,試圖「說教」於無形,所以加入了不少MIT的橋段,甚至是男主角奇怪的「覺醒」、走回「正途」的過程,讓我覺的有點畫蛇添足! 不過,Jim這個演員演的很好,我覺的不會被Kevin比下去,一開時清澀、聰明加上一點點懦弱的表現,對照到加入了Kevin陣容、享受到榮華富貴之後,變成了自信滿滿甚至高傲過度的「騙子」,任何人都可以看出這種脫胎換骨;除此之外,Las Vegas的賭城風光和還算緊湊的劇情,如果有「半日閒」,倒是個很好的「偷閒」的「選擇」。
最末,我還是寫一下「看完二天後」的心得:說真的,我一直想到的「股市作手回憶錄」裡的李文斯頓,「聰明」不代表一切、「某個領域裡的成功」也不代人生的圓滿... 引用一本曾經是我「案頭書」的「專業投機原理」裡的概念:投資時,要注意到風險和報酬的比例-簡稱「風報比」,必須清楚的衡量市場的「風報比」,當風報比大於1:3的時候才進行交易,才能維持獲利! 但該如何在投資時,清楚的評估出「風報比」? 關於這一點,我一直覺的很難,是「知易行難」的「難」,這點就呼應到電影裡所描繪出的故事,和「股市作手回憶錄」裡的李文斯頓。 而人生,不就是這一連串「選擇」的過程嗎?只不過,我真的能「堅守」「風報比」而讓往後的人生一路長紅嗎? 引用星光大道裡小胖老師的話作結束:「一起加油,好嗎?」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