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28 10:34:00瀏覽513|回應0|推薦5 | |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有感而發,這則新聞是 < 蔣尚義保證,不做傷害台積電的事 >,截圖如下(截圖時要注意保留媒體的標註權;至於為何截圖而不使用 HyperLink,這是因為臺灣的媒體隔一陣子就會把新聞砍掉,所以 HyperLink 會失效,不像 New York Times 會永久保留網路版): 看完只能無奈的微微苦笑,技術與 know how 被學走是遲早的事情,加上大陸的市場極大,一旦做起來,進步的速度會很快,即使口頭承諾是誠懇衷心的,整個時勢與決策也不是蔣先生所能掌握的;臺灣的處境,該怎麼往下走? 臺灣的市場太小,對於各行各業的升級都是個致命傷,然而要跨越國境打市場,是一場艱難的戰。 2016 年初,看了兩本本田宗一郎的傳記,之後一段時間才瞭解(個人的主觀理解與推測,書本上是沒有這樣寫),為何本田宗一郎要不惜成本地跑到英國與歐洲參加世界摩托車大賽(包含競速、越野、耐力賽),甚至有可能危及公司的財務安危也要奮力參賽: 因為本田宗一郎知道,唯有在歐洲人自家舉辦的賽場上擊敗他們,歐美人士才會認同與信服本田的技術與成就,否則以歐美人的優越感,如何說服他們購買日本本田的產品。 個人的推想:臺灣的國際品牌,可能在行銷能力不足以及不會做軟體之外,歐美人的優越感很可能也是一道隱晦的巨大障礙。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