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9 12:30:34瀏覽859|回應0|推薦0 | |
〈 朱敬一:台灣該把生育率提高多少呢?〉 朱敬一先生這篇文章的觀點,筆者是有點不認同,想將微笑曲線兩端的「研發」與「品牌」做得好,還是非常需要「夠多的人口數量」來做為後盾,然後再輔以「優質的教育制度」與「鼓勵冒險創新的價值觀」。 首先,做「研發」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如果一個國家的年輕人口越來越少,則年輕的菁英當然也越來越少;菁英人口越來越少,對研發而言是不利的,雖然企業可藉由網羅全球的人才來做研發,但跨越國界尋找研發人才需要克服更多的障礙;就 Google 與 Apple 而言,這兩家企業的研發總部,仍舊是在自己的美國本土,其核心能力與技術,都還是放在自己的本土研發中心。因此,就研發而言,本土菁英的「品質」與「數量」仍是最重要的一環。 其次,就品牌行銷而言,大多數新產品的最佳試驗場所,仍是自己的內需市場,象牙塔裡的商管教授們所說的什麼要放眼國際市場等等,實質上是「沒有實戰經驗的『唱高調』」。 朱敬一先生的這篇文章,隱約地點出台灣的經濟可以靠著轉型為「研發」與「品牌」型經濟,以更少的年輕人之人口結構,來創造更大的產值,然後養活更多的老年人;也許這點子真得可行,但一定是得「用力地吃苦與淬煉」才做得到;日本的經濟比台灣的更具有「研發」與「品牌」的成份,其產品的行銷比台灣更為國際化,大型的跨國公司也比台灣多出很多 (Sony, Panasonic, Hitachi, Toshiba, NEC, Toyota, Nissan, Honda, Daikin,Nintendo ...),但人口老化與出生率的低迷,還是把日本的經濟給拖垮了;據此則不得不自問:「連日本都做不到,台灣做得到嗎?基於哪些理由能夠做得到?」筆者沒有像朱敬一先生這麼地樂觀,在閱讀 << Guns, Germs,and Steel >> 這本書時所獲得的啟發之一,就是: Population size really matters, and it matters in many ways. 內需市場的人口不夠多,甚至有亡國的疑慮,這樣的人口結構會令許多行業做不起來,其中包括一些具有「知識」與「品牌」的行業。試問: 為何台灣的媒體沒有一家具有 New York Times 的專業高度與品質? 為何台灣的本土原創電腦書籍盡是一堆軟體產品的介紹與使用手冊,而不是具有高度技術內涵的專題書籍? 為何台灣的書籍市場盡是一堆翻譯書?看看天下文化、時報文化、大塊文化、究竟文化、遠流文化等等所出版的書籍,其中有九成八以上都是翻譯書,為什麼同類型的本土原創書籍那麼少?有些類型甚至一本都沒有? 筆者親身體會以及思索而得的答案為: 「人口數量太少」以及「人口結構的 85/15 法則」,導致「會購買的消費者數量太少」以致於無法支撐具有高度與品質的市場。 Population size really matters, and it matters in many ways.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