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思歷程]某日的閱讀
2010/10/21 09:58:50瀏覽121|回應0|推薦0

       備課中閱讀到一條文獻,想起一份關聯的資料。在研究室中大略翻找,的確沒放在研究室。因為研究室太狹小,原本完整的檔案資料系統,目前切割成三個部分,分散放在中部家裡、住處與研究室。某些不在身邊的資料,需要用到時得去圖書館重新查(如果圖書館有的話)。有資料要新增時,也往往因為某些區塊的檔案系統不在身邊,也沒空間新增第二套系統,只能混放一起,或者乾脆連同上面閱讀過的標示和筆記一起丟棄(也沒空將上面的筆記轉抄)。原本可以隨著平時的閱讀逐漸累積而越來越便於做研究參考引用的檔案資料系統,在受限的空間條件裡處於停擺的狀態。一天一天過去的時間,不僅無法在既已建立的治學系統中累積便利,還不斷重複一些白工。
       時間所限,沒空去圖書館查閱,暫時跳過該資料繼續備課,處理一條原典。
       原典的閱讀,對於一段資料,特別是用於當教材的資料,我習慣盡可能將其原始出處的上下文找出來再確認一次,而且盡可能的依照原文書籍重新校對一次。如果可能的話,並自己打上注解。也因此,原典典籍是收藏書籍的一大重點。希望領域內涉及的重要原典都能在手邊隨時翻查,也藉由每次備課、做研究、閱讀論文的過程,逐漸將重要的地方閱讀過,並標上記號,以這種方式在浩瀚如海的書籍中取要的逐漸擴充涉獵,並可由此自然的逐漸形成某些焦點群以做進一步的研究,各書的標記也可於每次研究需要用到時方便查閱。因此,至少原典類書籍必須放在身邊。若加上研究論著、資料檔案系統、工具書、備課用書等等,研究處所必須有相當的存放空間,研究的運作才能順暢。可惜目前的空間環境,為數仍不多的書籍也已經無法存放。封箱堆疊在老家或住處,往往在需要時派不上用場或翻找不著,甚至某些書根本早已遺忘其存在。
       查閱原典前後文的過程中,發現其中一段文獻與要做的其中一個研究有關。趁靈感所至,調整該篇論文的架構,並將該段文獻引進適當之處,且將正想到的增減文句處理到一個段落,然後才回到原來備課的工作上。
       原典文獻的校對與細讀,習慣上我會同時參考數個版本的校注本,特別是在遇到有疑義或覺得理路不順的文句時。遇到需要數個注解本、辭典、研究論著多方查找比對並斟酌推敲的字句,往往時間過得非常快。
       在一番查閱、校對、增補研究論文、翻查閱讀及思考之後,雖然某些研究多累積了幾筆資料,也解決了一些學問上的問題,心中有踏實之感,可是備課的進度只進行了一點點,又有著空虛之感。因為,備課佔的時間越多,書寫目前正進行的論文的時間就越少,應付量產交差的壓力就越大。
       不只一次思考著,學問本來是否該是這樣做的?悠遊於學問之間,踏實地在教學與研究上日有所進,難道已不是從事這個工作的基本樣態?精細嚴謹的處理方法,以及想要把握心思所至之時吸收度最大、靈感所及之處瞬間即失的片刻,造成在受限的空間環境中每每感到阻滯難行,在受限的時間期限內每每感到匆迫趕工。人被放到一個他人制訂的框架裡做學問,礙手礙腳,甚至因為束縛而很難感到快樂。可是,採取盡量簡化、盡量求方便的方式做學問,且集中於任務需求之焦點上,減少「沒有必要」的岔出或延展,這樣真的適當嗎?
2010.10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angtzu&aid=4519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