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28 16:26:31瀏覽2593|回應4|推薦15 | |
期待已久的倫敦奧運,終於在今天凌晨開幕,受邀就「倫敦奧運」主題寫一篇文章。因為我自己對英國的文創產業發展很有興趣,所以就以此為題,介紹一下英國今年的「文化奧林匹亞」活動。 英國在這方面真的蠻強的,包括歷史文化的材料、社會的多元、法律與政策的規畫,都很多值得借鏡之處。刊於2012年7月27日《蘋果日報》
倫敦奧運的文化盛宴 2012,倫敦已是第三次舉辦奧運,英國人對此大概習以為常,我的英國朋友說寧可在家中看電視轉播,也不想跑到倫敦去和國際觀光客人擠人。而和上屆花費400億美元的北京奧運相比,英國預估經費在160億美元左右,節衣縮食。也許,在歐債陰影與早經風浪的英國人心中,今年的倫敦奧運,少了一點「更高更遠更大」的熱情,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倫敦將藉著有史以來最盛大的奧運文化活動--「文化奧林匹亞」節,向全世界宣告它的國際文化首都地位。 「文化奧林匹亞」的點子,是當年倫敦得到2012奧運主辦權的重要因素之一。活動由6月21日至9月9日,逾1600萬人參與相關演出,2500項文化活動以此為名,最刺激的是,多數活動免費入場,超過1000萬張的免費門票,讓人們可以欣賞橫跨英國各地、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時裝、美食、藝術、電影的1萬2千場表演。
一系列活動,既充滿了英國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符號,也同時展現對異國文化多元包容的態度。開幕式上,來自委内瑞拉的交響樂團在蘇格蘭城堡的美景下演奏; 第一周,包括蕾哈娜(Rihanna)等流行歌手的演唱會,與10萬名觀眾在倫敦high翻天; 重頭戲莎士比亞節,來自世界各國的表演團體各自表述莎翁; 7月14日的「街舞日」,北京、里約、倫敦的舞蹈家們同歡共舞; 大英博物館順勢規劃系列英國歷史文化的講座; 音樂項目則包括歌劇、爵士樂,還有饒舌和口技等…..而如此豐富多元的文化節活動,總共僅花費約1.5 億美元的經費,不到奧運總經費的百分之一。
運用有限的經費,呈現多彩的文化活動,展現了英國的多元社會風貌,也表示政府在文創產業經營上的實力。其實,把「文創」當做「產業」來經營,英國可謂舉世第一個具有如此清楚概念的國家。其厚實的歷史文化、英語的優勢、多元社會讓創意與自由發揮…當然都是文創產業的土壤,不過,不能忽視的是英國政府對文創產業的政策與立法,既鼓勵文創的發展,又減少產業的束縛。
1997年設立的英國「文化媒體暨體育部」(DCMA),雖然是官方單位,但執行業務部分,大量委由公務體系外的專業公共機構處理,DCMA的主要工作,即是每年編列預算贊助相關文化團體,而贊助經費、人事分配等透明公開,可在官網上查閱。而在立法方面,則一方面加強智慧財產權的規範,另方面減少對文化活動的限制。就以前陣子在台灣引起爭議的「地下社會」live music為例,原本英國樂團現場表演需要申請執照,但是由於取得執照的過程費時又昂貴,間接影響這些團體的表演機會。政府為了鼓勵音樂產業,今年修法成功,往後200人以下的場地、在8am-11pm 間的表演,可以免除申請執照的困擾。
在現代奧運之父顧拜旦的理想中,奧運既是體育競技、也是文化實力的展現。今年倫敦的盛夏,毫無疑問,正向全世界展示:她的天空很奧運,空氣很文化。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