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28 11:22:25瀏覽741|回應0|推薦2 | |
我討厭那些一見面就拼命勉勵我要上教會做禮拜的人,不過以上通常是跟我有情感交集的人,其實「討厭」就是「愛不得苦」、「不能擇其所愛」的意思,愛跟恨都是在意的一種感情,人都想被親人所愛,所以朝著「期望值」發展,而發展到後來,居然還怪我發生突變,不禁讓我質疑,明明我是以你們的期望值為目標,可是目的卻與你們相左,如果衝突的是爸媽,表示基督自由的精神,與目前產生的生活模子是背道而馳,錯是在對方才是。 還好聖經馬太福音第10章記載: 聖經中已經看到在基督的精神發展之後,兒女將與父母為敵,其產生對立,是一種趨向,我是基督精神發展後常態之一。 跟合不來的人相處,本來就很彆扭,是不必有所期待;像爺爺即使一年才打一、兩次電話(不常聯絡主要是,因為每次都問我衝突矛盾之事,卻還要我有所承諾,為了彼此,也只能發展出兩條平行線),就一定要提「有沒有去教會」,「要去教會做禮拜、負責事工(指唱詩班、禱告會的主理、長老、執事)」,交談是一種過敏原,講完電話就產生過敏反應。 我曾經決定,如果父母、爺爺、外婆、阿姨等還問,「有沒有去教會?」「在那個教會做禮拜?」 之前,我會答:「最近比較不方便」、「事情比較忙啦」(這樣的回答還會自覺不好意思,很像該做的沒做,如逃課的小孩)。 我應該練習直接說,「請不要談這個話題!」 不去教會又沒欠你錢,每次就故意由這個話題把心情、氣氛弄得很差。 在「人性污點」(human stain)這影片中,柯爾一生中都活在一個謊言之下,而我既然不願意、也沒有必要去教會,為什麼有人就這麼故意地繞著這話題,而我的回答卻始終軟弱。 當彼得三次不認主,這是因情境所逼,難道這樣善意的謊言也會自責? 馬太福音26章記載: 在耶穌被捕關鍵的時刻,這時候彼得不認主是有很多理由可以自圓其說,問題就出在,耶穌說他會不認主的時候,他先前居然很有把握的說,「別人會、我絕對不會」;他背叛的,除了耶穌,也被背叛了自己。 那我為什麼不直接講「目前我不會去教會」、「不要談論這個話題」就好,為何老是講出違心之論,因自己的軟弱感到悲傷。 其實只要回答:「原則上,不要討論這個話題比較好,不談就是了。」 或許被制約觀念產生的罪惡感伴隨產生,至少對自己誠實,如在雨中洗淨不敢面對的自己,雨後有清新的彩虹。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