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0 16:08:24瀏覽245|回應0|推薦0 | |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向來被認為是鄉里間樂善好施的嘉行義舉,政治人物也往往樂此不疲,因其是最容易彰顯榮耀的偉大政績,經過多年來的教訓,百姓也逐漸看清事實,四通八達的道路,除了便利交通之外,實在是破壞環境景觀的罪魁禍首。 歷經十餘年籌備規劃,於1991年初完工通車的新中橫公路,可說是開啟台灣國土淪陷的濫觴,基於均衡東、西部城鄉差距或發展經濟、觀光等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重機械開進兩千多公尺的深山,將原始山林開膛破肚,剷除坡腳,只為了打造一條舒適便捷的景觀公路。至1996年7月賀伯颱風帶來的豪雨重創陳有蘭溪後,讓台灣民眾學習到一個新詞彙:「土石流」,自此以後,只要大雨過境,土石流的駭人景象就緊緊牽動台灣脆弱敏感的神經。 經由康衢大道無限延伸的,往往是交錯綿密的產業道路,伴隨人為開墾,檳榔、高山茶園、山葵生薑等農作物如雨後春筍般開始蔓延,民宿、莊園、豪華農舍更是櫛次鱗比地取代原有山林綠地,超限利用的結果就是擋不住河川的反撲,近日流經廬山的塔羅灣溪再度吞噬道路旅館,只是要回原本該她走的水路而已。 因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只會越來越頻繁,瞬間幾百毫米的雨量不管下在哪裡都將會是災區,任誰都逃不了這舖天蓋地的摧殘,只因我們都是集體共犯結構下的一份子。上週桃園一帶下了兩百年來的超大雨量而淹水慘重,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桃園台地自清朝以來,密佈田野多達一萬餘個,面積廣達八千公頃的蓄水埤塘如今安在?不是在經濟開發的大旗幟下,大多都成了道路宅邸了嗎!安居樂業本是民眾生存的基本條件,但是前提是不要違反自然法則而已。 馬上又有兩個颱風即將侵台,氣象局已預告將造成超大豪雨,政府到民間莫不料敵從寬,嚴陣以待,只希望災害控制在最小範圍,生命財產都能獲得保障,等風平浪靜過後,好好思考台灣下一步的國土規劃該如何走下去。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