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國中時讀過梁實秋先生寫的「鳥」,以豐富的靈感、優雅的文字將這些飛翔天際的小精靈形容的維妙維肖,型態鳴聲躍然於紙裏行間,讓人一發憐愛之情。鳥在地球上大約已生活了一億多年,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是介於爬蟲類與哺乳類之間的高等脊椎動物,也是除了人以外,極少數可以兩隻腳行走的動物。詩經有云:「二足而羽謂之禽」,就很精準的描繪出鳥的形體架構了。
古人對鳥的器重,最有名的該是「飛鴿傳書」了,寄送郵件能想到利用鴿子迷途知返的天性;鳥的功能當不僅此,大陸江南一帶的漁夫,就知道差遣鸕鶿潛入水中抓魚,當然是要從小訓練了,也不知是鳥傻瓜還是人聰明?宮廷珍饈「燕窩」則是攀岩人巧取燕子嘔心泣血的成果;至於太平洋上某些島國以生產磷礦而富甲一方,這些可是海鳥糞經年堆積的寶藏呢。其他像是傳播花粉、傳遞種子、降低蟲害、乃至於環境指標等等或大或小的功勞,很難想像這世界上若沒有鳥,將是何等單調貧乏的景象?
近來生態旅遊風氣頗盛,諸如「賞鳥」一事,也成了城市人或親近自然,或趨附風雅的時尚,可自假日的山上或海邊,常見到一群人舉著望遠鏡努力搜尋獲得答案。其實賞鳥有個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賞籠中之鳥,因為羽色再鮮豔、叫聲再悅耳的小鳥,一但進了牢籠,就武功全無、野趣盡失,當然也不再是「飛鳥」了。話雖如此,我還是有些意外的「養鳥緣」,藉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