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的訓練
2023/04/03 10:57:45瀏覽353|回應1|推薦12

學法的道場就是身與心 

一旦我们的心得以轻松自在,就试着感觉我们的身体或是感觉全身,就像是我们正在看着一个可以走路和活动的机器人:嘴巴可以打开、合上;能够把食物吞进身体;能够把食物的残渣排泄出来等等。如果我们看着这个称之为「我」的机器人在不停的做这个与做那个,而我们只是如如不动的观者,如此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心就会清楚而明白的看见这个身体不是我,它只是一堆物质元素。不停的动、不停的变,无法保持永恒。而且组成这个机器人的材料也是一直流进与流出,从未停止。比如:吸气进来了,之后呼出去;摄取食物和水以后,要排泄。它们并非是一堆永恒不变的物质元素。这样一来,我们内心认为「身体是我」的错误的执著与抓取,就会逐渐的淡薄。之后我们将会看见,还有一个自然的部分是知道身体的那个「观者」

一旦清楚照见了身体只是一堆不停变化的物质而不是我们,就可以接着观察那个藏在身体里的部分——这是更为精微的学习自己的方式。藏在体内很容易被体会到的那部分是:有时觉得快乐,有时觉得痛苦,有时候则是不苦不乐。比如,当我们觉察这个可以活动的机器人来来去去,很快会看见酸、胀、痛、麻、渴或是这样与那样的苦,它们一个时间段接着一个时间段的出现。一旦那种苦过去,就会有一段时间觉得舒服。例如,口渴了,就会有苦产生,一旦喝了水,由口渴所生的苦便会灭去。或者坐的时间长了,会觉得酸、胀、痛、麻,觉得痛苦;一旦换姿势或挪一下位子,酸、胀、痛、麻便会消失,我们感受到的苦也跟着消失。有时候我们生病了,有机会更持续地观察身苦。比如,连续牙痛几天,如果慢慢观察与体会,便会清楚看到那个痛是依附在牙龈与牙齿上的,然而牙龈与牙齿本身根本没有在疼痛,身体仿佛只是个没有疼痛的机器人,而是另有一个「疼痛的事物」潜伏在身体上(神經?)。我们将会清楚的照见乐受、苦受以及不苦不乐受,它们不是身体,而是另一个混入身体的部分。重要的是,那個感受是正在被观察与被知道的对象,跟身体是同样的情形。

接下来,我们的观察会更为深入与精微,也就是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到,当苦产生的时候,心伴有烦躁、闷闷不乐。比如,肚子饿了会比较容易生气;累了也会容易生气;生病了会容易生气;想得到某样东西却未如愿,也会比较容易生气。要训练自己在遭遇那些苦的时候,及时地知道生气的升起。另一方面,当我们看到漂亮的东西、听到喜欢的声音、闻到喜爱的气味、尝到可口的味道、身体接触柔软的事物、有舒适的温度、不太冷也不太热、想的都是满意顺心之事的时候,我们会升起喜欢或想占有的欲望。在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那些喜欢的事物时,我们需要及时知道欲望或是喜欢的升起。一旦认识了生气或是喜欢,我们同时也会认清其它情绪。比如,怀疑与困惑、怨恨和埋怨、萎靡不振、欣慕嫉妒、瞧不起人、心满意足、宁静与祥和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习和了解那些感觉或情绪,我们会明白事实的真相是每一种情绪都不是固定的。比如,生气了,观察那个生气,会看到生气一直在变化,不久以后生气便会消失。而且无论生气消失与否,生气只是被觉知的对象,而并不是「自己」,同时也没有一个「自己」在生气里。对于其它情绪,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洞见。

到了此时,我们将会清楚的知道身体只是一台机器,我们感到的苦乐或是所有的情绪,都只是被觉知的对象,而不是「我们自己」。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习、了解与观察自心,我们会越来越清楚的照见到心的运作流程,直至看到苦只是有因之时,才会临时升起的事实。

身心的寧靜快樂 (1H)

世間事物的誘惑是無止盡的,愈多關注,心只會愈飢餓、動盪、愈不快樂,欲望只會讓心躁動,要收攝六根 (亦即有覺性的小心)

心需要持戒 (1H10m)

心本來是光明清淨的,只是被煩惱習氣控制污染,要以覺知呵護心,才能離苦

Meditation nourishes neurogenesis

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如何才能不苦? (2021年11月27日  隆波帕默尊者)

最近過去的兩年,很多人非常困難,生活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不停的有人來報告:如果沒有機會學到法,前面那段日子就根本活不下來,肯定要死掉了,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損失了。法,就會在我們的生命出現危機之時,幫得上我們

苦,(有)身體方面的苦和心方面的苦。身體方面的苦,比如沒有地方住,沒有東西吃,沒有東西用,就會很苦。生病了,感染了病毒,就必然會在身體方面有苦。曾經的生意賺錢很容易,現在困難了,有些人會徹底的破產,那些都是屬於生活中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曾訓練過自己的心,當我們的生活遇到問題時,苦就會抵達我們的心。曾經賺錢很容易,現在賺不到錢了,心就會苦。曾經身體很健康,現在得了很重的傳染病,就又會苦了。去拜訪自己的爺爺奶奶,結果我們把病毒帶給了他們,他們死掉了,我們又苦了。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一旦有問題出現了,心就同時也苦了起來。

修行並不是為了讓我們的生命沒有問題。生命有問題或是沒有問題,取決於:究竟是善業現前,還是惡業現前了。那些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它是否能夠進入我們的心,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訓練。我們是可以在沒有苦的情況下,去面對那些問題的。比如,過去兩年的新冠肺炎期間,有很多人都非常困難,惡業現前了,生活便會很困難。但有的人是善業現前了,同樣也有人來分享:因為賺別的錢不行了,他就去種樹,結果善業現前,他的樹種特別好賣,賣一棵樹可以賺幾十萬泰銖。有的人很困難,有的人收入會比以前更好。

所以,生活中是有問題還是沒有問題,取決於我們過去業報的現前。如果是惡業現前,我們的生活就會很困難。在同樣的情況下,有些人的善業現前,他就會很舒服。但無論是善業現前,還是惡業現前,如果我們曾經訓練過心,我們會修行,在不善業現前的時候,我們的生活中或許會有很多的問題,但是心(卻)能夠不苦。或者是在善業現前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一帆風順,但如果我們曾經訓練過心,我們就不會疏忽大意。什麼樣的快樂是恆常不變的呢?快樂同樣也是無常的——如此思維,我們就不會疏忽大意,不會得意忘形。因此作為佛教徒,我們的生命中也許會有問題或是沒有問題,那是一回事。但是,我們的心是苦還是不苦,這是另外一回事兒。我們完全可以在心不苦的情況下,去面對問題。

佛陀曾經開示:普通人在苦出現的時候,就像是被第一支箭射中了,比如身體生病了,就像是被第一支箭射中了身體。那些沒有學法修行的人,緊接著就會中第二支箭,也就是心會被射中,心就苦了起來。所以佛陀的弟子,如果是惡業現前了,生命中出現了問題,苦僅僅只存在於身體,但是心不苦,不會中第二支箭。

因此,如果我們不疏忽大意,我們的職責就是要好好地去訓練自己的心,在那些問題還未出現之前,就開始訓練因為我們不知道那些困難和問題,它們究竟何時會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本來工作很好,突然生意就破產了;或是家庭各方面都很圓滿,工作、職業、收入都很好,結果去檢查身體,得了癌症。我們必須要來認識,來瞭解:究竟要怎樣做,我們才可以在心不苦的情況下,活在這個無常、不確定的世間。無論發生了什麼,有問題是世間的常態;但是這個苦,卻是生命中多餘的部分。生老病死,這些是生命的常態。我們必然會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必然會碰到不喜歡的人、事物,這些都是正常的。有地位、有財富,最後它們都會離開我們,這也是正常的。我們曾經有地位,結果退休了或是從位置上下來了,這也是正常的。被別人讚美,然後又會被別人批評和辱罵,這也是正常的。有苦就會有樂,它們不停地在交替進行,這是很正常的。

如果我們修行,直到我們的心聰明了,知道:在我們生命之中出現的所有現象和問題,無論是好還是不好,它們都是來了就走,是一樣的,這是很正常的——如此,我們就可以不苦。如果我們接受不了那些不好的事情會在自己的生命之中發生,我們接受不了那些正常的事情,心就會掙扎,就會痛苦不堪,就會排斥、拒絕。我們去拒絕那些正在呈現的狀況,就會苦了起來。如果我們的心足夠聰明,知道在自己生命之中出現的一切,全部都是有因的,無論是善業的因,還是惡業的因——它們現前了;無論是因為善業,還是因為惡業——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的所有的一切,它們全部都會過去。我們要努力地去訓練自己,一定要看到這一點。一旦我們看到在自己生命中出現的一切,無論是苦是樂,是好是壞,它們同樣都是來了就走,來了就走了,心就不會再掙扎。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心就不會去排斥、拒絕它,因為心會覺得:那是很正常的,自己已經舒服了10年、20年、30年了,現在稍微困難兩、三年,這很正常。

心的快樂取決於我們是否懂得選擇所緣 

讓心獲得寧靜,是為了積聚力量和能量去開發智慧;讓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只有這樣的心才有可能真正地去開發智慧,稱為「觀禪」,只有它才能觀照到「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當我們開發智慧感到疲憊無力的時候,需要返回來修習止禪,以便再次讓心獲得寧靜。訓練讓心獲得寧靜,就像我們給汽車加油;訓練讓心安住,就像上路前對車子性能的檢測;開發智慧則是讓「萬事俱備」的汽車可以開始工作,因為它已加滿油,發動機正常運轉,蓄勢待發。

別去「命令」心寧靜,那樣心是不情願寧靜的。心之所以能夠寧靜下來,是因為它感到滿意、快樂。比如,有人打牌會有快樂,便會去通宵達旦地打牌;或是在世界杯球賽時,通宵達旦地看球也不累。但如果讓他打坐,不消5分鐘他就睡著了。而想要獲得寧靜,必須先有快樂。心的快樂取決於我們是否懂得選擇所緣,每個人的情況是不同的,必須審視自己:與哪一類所緣在一起,心會感到快樂?找到後,就不斷地帶領心與該所緣在一起(但不是一直在一起)。譬如,隆波從兒時起修習安般念,呼氣、吸氣,覺知自己以後就感到快樂。所以隆波在需要休息的時候,都會選擇去觀呼吸,呼吸的時候沒有任何要獲得寧靜的期待。如果一個勁地盯著呼吸,想讓心「寧靜、寧靜、寧靜」,這樣的心就是苦的,根本不會寧靜。只有當快快樂樂呼吸時,心才會很快寧靜下來。

讓心寧靜的方法類似於睡眠,但也只是類似。因為熟睡時是缺乏覺性的,而心獲得禪定的時候,是寧靜且伴有覺性的。與睡眠的相似之處在於:如果想要快點睡著,結果往往睡不著。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想要讓心寧靜下來,心也是不會寧靜的。要想睡著,要讓心輕輕鬆鬆的。感覺到了嗎?假如感覺苦悶,就會睡不著。心越苦悶,它的負擔就越沉重,當然也就無法入睡。修習禪定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感覺苦悶,心是不會寧靜的。因此,有些人禪坐的時候觀照呼吸(隆波示範急促地吸氣、呼氣),期待自己的心獲得寧靜,結果不但沒有得到寧靜,反而覺得苦悶。

如果心要求與所緣一直待在一起,就會發生強迫心的情況。比如,禁止自己忘記呼吸,於是便要求自己一直去努力地對呼吸保持覺知,這樣的心是苦的。事實上,正確的做法是呼吸後不斷地覺知,常常地覺知,有時走神,有時覺知,有時走神,有時覺知,(慢慢地)覺知就會頻繁起來,走神變短——就這樣慢慢訓練。念誦「佛陀」、觀呼吸,什麼方法都可以。念誦「佛陀」或觀呼吸后,寧靜也行,不寧靜也行,心必須要有這樣的魄力。如果觀呼吸後,要求心必須寧靜,心就會覺得苦悶。如果玩兒一樣地覺知呼吸,寧靜也好,不寧靜也好,就只是輕輕鬆鬆地觀,心很快就會自行寧靜下來。

心的寧靜狀態有幾種形式:稍稍寧靜,非常寧靜與深邃的寧靜。我們的修習能得到一點寧靜,好過散亂就不錯了。因此,每天要安排出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固定形式的練習。自我審視自己與哪一類所緣在一起會感到快樂,就不斷地與那個所緣在一起。需要休息的時候,帶領心與該所緣在一起,心立即就能得到休息。想要讓心寧靜,核心在於帶領心去持續地與令它感到快樂的單一所緣在一起。要不斷地觀照,可以時而覺知、時而走神,只是要時常地覺知,這是讓心寧靜的核心。想要讓心安住以便開發智慧,核心也只有一點: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的跑來跑去

心有兩種情況:寧靜的心,以及寧靜且安住的心。寧靜且安住的心的生起有賴於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的跑動」。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glin77&aid=178787226

 回應文章

Lif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來自LINE轉傳
2023/04/06 09:13

當你能量越来越高时,你就會開始真正理解周圍的每一個人,没有好壞,没有對錯,只是他們處在不同的能量頻率中,顯化出不同的狀態,做了不同的選擇,有了不同的语言和行為。

所謂對錯,都只是在人們的心裡。看明白這些以後,慢慢的也就没那麼揪結對與錯了,你就會生出真正的愛和慈悲,也就會允許,接納,包容,善待以及真誠。

言慢者貴,性柔者富,德厚者旺。請允許自己做自己,也允許别人做别人,你會活的更灑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