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3 23:43:16瀏覽1136|回應7|推薦42 | |
無名跟父親的關係並不密切,甚至還有一點陌生,陌生到不太熟悉父親的過去。或許父親曾經說過,而無名並未留意;或許是無名國中二年級時就長期離家在外;也或許是父親刻意地把一些往事留在記憶的深處!直到去年暑假,才想到幫父親錄音,為後代子孫留下一點記錄。 從軍 父親自幼飽讀詩書,中學畢業後即投筆從戎,進入西安戰幹團(戰時工作幹部訓練第四團)受訓,結訓後再被選派至蘭州,為蘭訓班三期學員,爾後即在淪陷區從事敵後情報工作,身份包括電台台長、記者及師範學校老師。 抗戰結束,父親被調升為**組組長。37、8年間,中原戰事激烈,多數地區相繼淪陷,父親奉令撤退到南京報到,並派為**省省政府視察。旋及老家淪陷,父親再隨省政府遷至漢口,爾後再至廣州報到,並奉派為**山區游擊隊副司令。這個山區的游擊隊一直打著父親等人的旗幟,直到民國44、5年之後才逐漸銷聲匿跡,但父親等人還來不及來到這個山區,該地區就已陷落,所以父親等人並未實際進入該地,而是另獲指令隨黃杰將軍部隊進入越南。 42年間,政府派船艦接回留置在越南富國島的軍民。抵台後,父親即自願放棄在大陸的所有資歷,稱病告退。話說如此,但父親仍短暫的待過三個單位,最後在空軍總部退役,從此淡薄一生。或許就是這個因緣,父親來台的最後落腳處仍選擇在空軍眷村旁。 父親甚少提及他在軍中的事,無論是在戰幹團或蘭訓班階段,抑或敵後工作時期,甚至連在富國島的那段歷史,他都不願多談。很多相關資訊都是經由長輩們的談話或從文獻資料中得知,更多時候是我們問到哪?他才說到哪,或許還有所保留!家中甚至連父親在大陸或軍中時期的任何一張照片都沒有,有的,都是退役之後的。 授業 父親退役時正逢羅東中學三星分部成立,父親轉赴宜蘭三星任職教師。其後還曾短暫的待過蘭陽女中、花蓮女中。民國51年遷居雲林虎尾,任職虎尾女中。 民國54年 民國69年,父親任職虎女所帶的最後一屆導師班畢業生共19人考上大學(高三孝,也幾乎全班都上),也為父親的教師生涯劃下完美的句點。當年虎尾女中與虎尾高中正式合併,校址為原虎尾女中校址,至此父親不再接導師,直至72年退休。 退休後的父親,平時就以寫竹、寫字為娛樂(當然還要打打麻將囉,牌搭子稱父親為王爺),還不時為各大報副刊撰寫文章,直至台灣解嚴。可惜的是,父親並未將這些稿件整理成冊,有的,也只是散落的手稿。 父親作育英才無數,學生中有部長夫人、有縣長及立法委員,更多的是數不盡的老師。父親當年是隨鄧阿姨到花蓮女中的,爾後鄧阿姨到台北任校長時,亦多次邀請父親赴台北任教,但父親均不為所動。無名不知父親為什麼要遠離台北這個軍政中心,一直避居在中南部的這個小鎮上,到台北不能培養更多更優秀的英才嗎?但無名自有記憶以來至六年前接父母到台北之前,父親除帶學生畢業旅行外,只到過台北三、四次。 父親雖遠離政治中心,但關係仍在。民國六十年代初期,父親即透過海外管道,知道老家的狀況並讓家裡知道他在台灣,直到文革過後才敢透過海外書信往返。父親畢生最大的遺憾是大伯自殺及奶奶臨終時他未能隨侍在側。 返鄉 在離鄉近四十年後,父親終於民國76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前後,赴香港與二伯及四叔會面。離鄉時的翩翩青年,時已白髮蒼蒼啊! 民國79年,父親離家後第一次返鄉,回台後隨即收到大陸親戚寄來的一份報紙,該報報導了家族長輩及父親的一些事蹟,當然也把家族長輩及父親給批鬥了一番(事後有刊專文道歉),此時父親才第一次針對報紙內容跟我們講述了一些家鄉的事。 家族長輩長期經商,開設有糧行、當舖(先後經營近百年)、煙草公司、車馬行(運輸)等,早在光緒年間即帶領家鄉百姓把生意做到了上海,是家鄉第一任的商會會長;家中長輩還有參加同盟會的,為辛亥革命時的起義軍隊長;清末時期家裡還出過知縣、民初時即出過大學老師。 報載:老家有五進大院,房屋五十多間,為地方首富,時人稱咱們家為**的「 民國81年,父親第二次返鄉,這次是跟老家的同鄉會一起回去的,意外的是,當地市長(原縣制已改制為市,下轄多縣)及書記都出面接待(這統戰可做的真透徹啊),帶團的同鄉會會長可風光呢!孰知,晚宴時,市長及書記卻力邀父母親坐主桌、主位,此時,同行的鄉親們才知道平時低調的父親在老家可能還有一些影響力呢! 民國82年,無名考上研究所,陪同父親第三次返鄉,這也是無名第一次回鄉探親,同團者大都是當時豫衡聯中的流亡學生及家屬。 無名並未見到老家的五進大院,有的只是兩間破房子。父親帶我到隔壁的房子,指著二樓說:這就是您大伯當初上吊自殺的地方,早年老蔣總統也曾經來過這,這一帶所能看到的房子,以前都是咱們家的。也因為家裡是地主,加上父親是國民黨情治人員的關係(大陸稱之為軍統特務),老家的房產、土地不但都被充公,家族歷代合營之糧行、事業亦自動捐獻,惟親戚們還是被整肅的很慘;去祖墳祭拜時,父親也說:這一帶原本也都是咱們家的地,因為當時對佃戶們都很好,所以就算歷經了文化大革命,祖墳尚得保存。 民國88年,無名結婚,帶著老婆大人陪同父母親回鄉探親並同遊長江三峽,這是父親第四次返鄉。 老宅已經拆了,現地即將蓋起公寓,老家只分配到一戶。父親說:祖輩於清代嘉慶年間(1813年)自天津遷來,由於人口漸多,遂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首度分居,這宅子就是當初分家時咱們這門遺留至今的。據親戚們說:在拆樓整地時候,工人們還挖出來好幾罈銀元,當親戚聞訊趕到時,錢都分完了,人也都散了。父親還說:咱們家遷居當地,兩度政權轉移,屢經制度更張,而家人亦一再分居,現已增至一百六十餘口,各家均已綠樹成蔭子滿枝,此已堪告慰祖先,其餘之事無須計較。 民國90年,父親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返鄉,這也是父母親第一次單獨成行,還在香港遇上颱風而造成短暫的滯留。 或許父執輩親戚均已年長、子姪輩亦事業有成,爾後父親雖多次提及想再回去看看,但又怕舟車勞頓及勞師動眾,所以總是作罷。之後,父親就甚少出門,更別說是遠行了。接父母親到台北來住之後,也是一樣。日後,除了回南部或到弟妹家作客之外,到餐廳打打牙祭或到賣場、百貨公司逛逛或到河濱公園、國父紀念館曬曬太陽,就成為父親難得的休閒活動了。 遠行 父親身體一向硬朗,雖已年近九十,卻少有病痛,日常生活起居均可自理,除不願意出遠門外,每日早晚均會利用時間到院子裡或附近的公園裡散步、運動。 前兩年的某個假日早晨,父親突然說:他想出去兜兜風。這一兜就兜到了宜蘭,到了宜蘭,不免去了趟蘭陽女中及三星國中。回程無名刻意繞道海線,看了海也順道去了趟九份,父親雖顯疲憊,但仍興奮的說:如果身體還可以的話,下次走趟花蓮看看。那時的無名,猶未能體會父親的心情。 去年,市場上多了幾本紀錄1949年國共內戰前後時期的相關書籍,無名趁機問了父親一些問題。父親說:真正知道歷史的人,要不已經死了,再不就是不願意開口!書上寫的、耳朵聽的,就把他當故事看待即可,無須查證,也可能無從查證了。國共內戰期間,軍民的死傷人數遠比對日抗戰八年時期還多得多;大陸淪陷後到文革期間的死傷人數更甚於內戰時期,這是中國人的悲哀啊!有很多歷史及故事,都是兩岸人及兩代人不願提及的往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暑假,父親執意要搬回虎尾,並重新整理家族史及為奶奶立傳,無名亦與弟弟商量,趁假日回家時為父親錄音,以為子孫們留下一些有關父親的紀錄,誰知才錄了兩次 … 縣市長選後兩天,從不生病的父親因泌尿系統感染而住院,隨後即陷入昏迷,後經轉院至台北榮總,猶未見改善。隨著父親病情的惡化,我們簽下了不急救同意書,不插管、不電擊,雖然期望父親能健康地走出醫院的機會愈來愈小,但我們仍盼望會有奇蹟出現。 民國98年 一個多月了,無名還有很多事想問?還有很多話想說?還有很多、很多的思念、很多、很多的不捨 、很多、很多的 … 無名 如果您聽過有關忠義同志會、西安戰幹團、蘭訓班抑或越南富國島的故事,請您記得要告訴我。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