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9/21 00:26:25瀏覽7854|回應6|推薦101 | |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的東部,南臨黃河,西臨呂梁山,東靠太行山,也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為山西。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所以簡稱為晉。
山西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擁有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遺產。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日夜溫差也大。
初秋參團旅遊山西,秋高氣爽,豔陽高照卻是涼爽宜人。遊覽車穿山越嶺也越過平原,厚實的黃土高原上遍植蒼綠樹苗,遠望群山一片綠意盎然,近看平原上一望無際的玉米田在陽光下閃爍著金黃,還有白楊木在秋風裡抖動著片片黃葉,一路觀賞美景,旅遊的心情是輕鬆又舒暢。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以北約20 公里的雁門山(古稱勾注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也是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雁門山因山高險峻,兩山東西對峙,雁飛其間而得名。雁門關高踞雁門山上,實扼山西南北交通的咽喉,為「天下九塞」之首。在中國的歷史上,雁門關一直是中原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前線要塞,自戰國時期以降,大大小小戰役有上百次之多。趙武靈王與匈奴大戰,漢朝名將李廣、衛青及霍去病都率兵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北宋時著名的楊家將更是以少勝多,擊敗遼兵、戰功彪炳,其忠貞愛國的情操、血淚斑斑的禦敵故事一直為後人所傳頌。
我們來到「雁門關後腰舖遊客服務中心」換乘小巴,不消數分鐘即來到雁門關景區。下了車、跨過關橋即來到明月樓入口處。
戰國末年,趙武靈王修築長城,設置雁門郡以防匈奴,唐代設立了關城,以防止突厥南下,到了元代雁門關逐漸廢棄。雁門關在明、清時曾分別大規模的重建整修過,至今雁門關城牆的補修工程仍在進行中。明月樓是古代雁門關城廓的第一道門戶,城門有三拱門,入了城門回首望,樹木青青枝繁葉茂。
漫步在石塊緩坡路上,其旁流水潺潺,路兩邊均是民俗村的商店、餐廳及民宿。早年雁門關有少數村民世世代代依關而生活,稱為關村,關裏的人稱他們為關外人、邊民。
邊貿街是一條販售雁門關相關特產品的街區,透過牌樓可望見登上長城的遊客。
中國古老城門大多設有甕城,顧名思義,就是在城門外或內側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形狀類似「甕」故稱為甕城,主要功能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備與守護。
甕城門又稱為小北門,城門是近年所修復的,兩側鑲嵌的字磚寫道:「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短短對聯載明了雁門關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進入小北門也入了甕城,關帝廟前剛好有搭台唱戲酬神的活動,難怪老遠就聽到曲調高亢悠揚的山西梆子。
關城北側之門為地利門,明代建築,高11.5公尺,與天險門遙遙相對,皆是石座磚造城牆。地利門的城門上原為楊六郎祠,可惜毀於1937年,後經修復為展示古代兵器的軍事博物館。站在城樓之上可俯瞰甕城、關街及雁門關村,遠眺可望見雁塔、古炮台、點將台與長城、烽火台。
與地利門相對的即是天險門,關城的主要城門,高12.5公尺。城門下的青石板為明代原物,數百年來的車轍印仍清晰可見,似乎訴說著百年的輝煌歷史與爭戰的煙消雲散,留給後人無限的懷念與憑弔。
這裡有著將軍洞、帝王洞及公主洞。將軍洞曾路宿過衛青、霍去病、薛仁貴及李廣等22位大將軍,而帝王洞曾接待過周穆王、漢高祖、唐高祖及光緒等22位帝王,至於公主洞則是接待過王昭君、唐咸安公主等共5位出塞公主。這天天氣晴朗涼爽,但洞裡卻是陰暗潮濕霉味十足,想當年雁門關的生活艱困匱乏,其中的辛苦困頓,自然不是過慣舒適便利生活的現代人所能體會的,由此越發感佩歷史上鎮守雁門關驍勇善戰的將士們。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