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21 14:03:02瀏覽345|回應1|推薦0 | |
離家好多年了,離家回家已經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自然得從不曾細細體會之間的心情。 我的家是傳統的農家,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很重,男生要繼承家業,而女兒不過是家裡的過客。所以父母對女兒的期望不過是到工廠做個幾年女工,然後就找個工頭、領班嫁了,從此在家相夫教子。所以我常常想要離家,效法「小英的故事」,一個人到森林裡住,只是膽小的我從來沒學過小英。 國中畢業後為了分擔家計,我真的離家當女工了。籠中鳥初嚐自由的感覺,讓我早已不識鄉愁為何物,而且白天工作晚上唸書,也沒時間想家。對我而言,只不過是換個離家不遠的地方住而已,但卻少了父母叨念的聲音、也不必做家事,離家反而有一種喜悅。父母規定每逢假日就得回家,因此假日就是回家休息,心理上其實沒有真的離家的感覺。 高中畢業後,不必再過著白天工作晚上唸書的日子,所以沒有夜歸的安全問題。父母要我回家去住,我就去兼了個小夜班,然後又考上了大學夜間部,由於位處偏僻的家實在不適合女孩子夜行,所以我名正言順的搬到學校附近居住,離家更遠了些,感覺更為自由,不必管家裡的雜務,父母的喜怒哀樂交給其他兄弟姊妹負擔,我只是在每個假日回家當個星期天女兒。而父母總擔心我一個人在外要兼顧工作與讀書,每當要收假回學校時,總是將食物大包小包的往我背包塞,我也就習慣的背個大包包像個遊子般的來回奔波,背包空空的回去,滿滿的離開,週而復始的,離家與回家成為一種公式。別的同學假日在參加聯誼活動,我仍舊是回家當星期天女兒。 大學畢業後,父母要求我回家住,因為女兒總有一天會出嫁,與家人相處的日子不多,但是我已經習慣自由自在的過日子了,而且鄉下地方也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我名正言順的留在台北繼續唸書、工作,依然聽不到父母的嘮叨,家裡的情形就透過姊姊妹妹傳話,星期天女兒的角色仍然未變。 漸漸的,我與家裡的生活習慣差別愈來愈大,家人早睡早起,我是夜貓子;家人飲食口味重,我卻喜歡清淡;家人一口標準台語,我卻說不輪轉;每次家裡熱鬧辦桌,我都不認得幾個親戚,而親戚看到陌生面孔,不是不認識,就是斷定我就是離家的二女兒,在家族之間,我就像個外人似的,這是離家十五年的結果。 年紀漸長,愈是自覺對家庭的逃避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而無數個按時回家的星期天,也讓我蹉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每次向父母唸著不要常用豬油、不要吃太多醃漬醬菜、不要替兒女擔太多心、要多運動、多吃水果、多出去走走……,心裡卻矛盾的覺得這種真心關懷的舉動只有星期天才有是多麼的膚淺虛偽。我明白我用聚少離多的代價來交換我的理想,不然我現在仍是一個女工;我慶幸還有其他兄弟姊妹代我陪在父母身邊,稍減了我的愧疚感。只是當姊姊出嫁,我聽到爸媽喟歎當初孩子生得不夠多時,我知道他們內心仍是寂寞的,但是我若回鄉,又豈非辜負了他們對我越來越大的期盼?我只能選擇繼續當個假日女兒,然後更努力,繼續扮演讓爸媽在鄉間誇耀的角色。 而現在離家倒變成不得不的自我保護方式,否則一個三十出頭的女兒還留在家裡,有時讓父母在鄰里間還真臉上無光,離家間接使我耳根清靜許多。現在仍然幾乎每星期回家,但臨出門前看到媽媽不捨的表情,還有一再的問我「下禮拜回不回來」時,我實在不忍心說:「不!」所以我仍然是一位星期天女兒。 離家的女兒就像飛出去的風箏一般,線一收就自然回家了。但是當風箏的線斷了之後,與那個家的感情還在嗎? 發表於第34期網氏女性電子報—「離家女兒心」專題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