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建設大發展?大建設大破壞?
2007/04/27 15:33:17瀏覽745|回應4|推薦32

請不要抱著主觀的政治立場跑來發表意見,這樣會讓我感到很悶的。

4月24日的蘋果日報論壇版,刊登蔡吉源的文章以負債增額作為幾位縣市長的評比得到「呂秀蓮最好馬英九最差」的結論,之後北市財政局回應的意見是「北市舉債用於市政建設」。更有意思的是在4月27日署名「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羅智強」發表的文章引用許多數字證明以「科學方法」來看馬英九施政反而創造盈餘。

基本上,「數字會說話」這是無庸置疑的,但,重要的是,你選擇去賦予數字一個意義,或是讓客觀數字來詮釋,會造成「讓數字說話」的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孰是孰非?
我只能說,如果再引用另一套「客觀數字」解讀,又會得到另一個說法!

所以,我們今天單純討論「羅文」的結論,以下是文章的結論:
「即便財政困難,稅收被中央苛減致使馬任內八個年度總預算中,有五個年度負成長,馬仍於任內打造了122.8公里單車道、完成六條捷運、闢建七條捷運、規劃完成十條捷運、使受惠於捷運平均每日搭乘人數從17萬人增加為110萬人、汙水下水道計畫接管普及率由42%增至83%提升一倍、興建巨蛋、打造世界第一的無線新都等等……。在台北市「缺米」困境下,馬英九仍作「巧婦之炊」,交出蘇、謝、呂所不及的亮麗政績,蔡先生是否應為文讚譽?」

在這個結論裡頭,讓我注意到的並不是馬英九的「巧婦之炊」,而是「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刻意標榜馬市長任內的「大建設」。

畢竟,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透過多少經費產生多少建設的「大建設大發展」思維,更是容易檢視的「施政成果」。
不能否認的是捷運或下水道工程對於都市建設的必要性。

但是,「大建設大發展」有沒有可能成為政客的迷思?

在4月27日的蘋果日報同版面,「洪致文」寫文章埋怨馬市長幹的好事,節錄如下:
「台北市捷運局『終於』要提報廢建松山線天水路站。這一處位於大稻埕邊緣的捷運站,是馬前市長為了選舉擄獲大同區選票而開出的支票。但是選舉完了之後,現在就要廢除不蓋了,可見當初所有的決策與規劃是何等的『專業』。」

關於這座北門附近的台鐵百年北門鐵道古蹟區,記得在以前,「馬以工」經常抱怨,怎麼這種古蹟留都留不住?照現在的狀況來看,郝團隊還是「蕭規曹隨」對於「古蹟」這種東西,與「市政建設」這兩件事情,好像是把後者看得比較重?

這是否反應著不論什麼政黨或是哪個政府層級,甚至到「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都免不了以「大建設大發展」的觀點發言?

有沒有人對於那個諷刺老笑話還有印象的?
甲:「台灣人很窮喔?」
乙:「是啊!窮到只剩下錢!」

在本質上,「大建設大發展」的迷思,差不多等於上面那個笑話,也就是說「台灣這個國家的發展,窮到只剩下大建設」!

有沒有人覺得有點恐怖的?
除了下水道,還有捷運,台北市還剩下什麼?
應該有人會說:「有啊!還有世界的驕傲,台北101大樓!」

不好意思喔!
請問一下:「你是忍者龜,把下水道當窩嗎?」
請問一下:「有必要把捷運當成全家就是你家?」
請問一下:「當別的國家蓋的摩天樓比101高的時候,驕傲會不會『移民』啊?」

在台北,記憶這種事情,是相對希罕的事情。
也就是說,每一任首長的大建設,都會徹底摧毀你的記憶。
這就是你要的「現代化」,一個貧血而蒼白的記憶?

我只想問兩個很簡單的問題:
1. 台北市除了牛肉麵節加101大樓之外,還有什麼?
2. 台北的大建設,有沒有可能變成「古蹟大保衛」?
其實,這兩個問題,在感覺上,應該是要合而為一的。

我們看到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摧毀」了一個「建成圓環」,這是「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不想提到的事實,當然,這和「市政財務規劃無關」,可是,不蓋個「現代化」的圓環,真的很困難嗎?保留「建成圓環」,會不會更節省預算呢?

台北市到底還有多少「大建設」是站在「大破壞」的基礎上的呢?
台北市有沒有首長有遠見,願意轉型為「大保衛」,能夠保留多少「古蹟」來當成政績炫燿的呢?

是不是要民眾看到:「這個大建設是在某某市長任內蓋的,你看!旁邊還有『立功立德碑』!」
是不是要幹到這種程度,才能證明政府首長「有在作事情」?選舉的時候才有東西可以說嘴?
恐怕,在古蹟旁邊不方便擺一塊石碑,上面寫著:「XX市長保留此處古蹟」,所以,政客們才興趣缺缺?

看事情,不只是要向前看的「現代化發展」,偶爾也需要向後看的「保留百年城市記憶」。

在「大建設」與「大保衛」能不能並行不悖,尤其在現代的土木工程技術日新月易的狀況下,沒必要讓「大破壞」伴隨著「大建設」而來吧!

不過,要政客破除「大建設」的迷思之前,我們先想想看我們得先放棄「大建設」的迷思呢?

只是,一座偉大的城市不能只有現代化的「大建設」而已吧?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jackal&aid=923228

 回應文章

珍妮曾在西雅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古蹟的大保存,也要市民的鼓勵和監督
2007/04/30 03:53

我同意你所說的「建成圓環」,這個大建設反而讓昔日人人週末必去的熱鬧食街消失。也許當初的建設是好意,不過這個大建設變成一個終結者,是不爭的事實。

西雅圖最近在公路大建設上,也經歷了這個過程,所以你寫這篇文章,讓我的感受很深刻。待我最近整理一下資料,再與大家分享。

台北市民的水準日漸提高,視野已日趨國際水準,生活品質的要求,不僅是先進的交通和民生建設,在環保議題和古蹟保存上,台北市民也願意貢獻身為「地球公民」的力量。所以請台北市長們,不要低估了台北市民的眼界和能力喔!

台北市民們加油!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曾經是台北人
2007/04/27 23:55

從我青少年時, 到後來幾年回台北一次, 感覺上台北愈變越好, 又以不久前才去的台北印象最好.  雖然我不知道你這裡的"大建設"的影響究竟在那裡(是我無知), 但以我的感受, 和一輩子住在台北的朋友們反應, 台北變好的方面在活力, 交通, 清潔, 綠樹種植, 市民活動空間, 人文水準, 藝術活動...等等, 這些和我去過住過的國際都市來比可以算是非常優秀的.  我想對一位市長的建設評定標準, 這些都要算在內的.

我去過桃園, 假如我有選擇的話, 還是會選擇住台北.


yvonne2111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唉!
2007/04/27 20:31
高雄更慘~ 古蹟更是少ㄉ可憐

桃麗絲的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形的建設
2007/04/27 15:55

有形的建設可以長存,譬如說萬里長城,人們永遠記得秦始皇,而不會記得宋徽宗書法寫的好. 四年八年時間太短,短到不蓋點兒大建設,十年後沒人記得你是誰,你作了什麼職務,幹過那些事?

要隔了一個世代,我們才會想起孫運璿,李國鼎,尹仲容幫國家做了些什麼貢獻!? 也許制度真得要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