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27 15:33:17瀏覽745|回應4|推薦32 | |
請不要抱著主觀的政治立場跑來發表意見,這樣會讓我感到很悶的。 4月24日的蘋果日報論壇版,刊登蔡吉源的文章以負債增額作為幾位縣市長的評比得到「呂秀蓮最好馬英九最差」的結論,之後北市財政局回應的意見是「北市舉債用於市政建設」。更有意思的是在4月27日署名「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羅智強」發表的文章引用許多數字證明以「科學方法」來看馬英九施政反而創造盈餘。 基本上,「數字會說話」這是無庸置疑的,但,重要的是,你選擇去賦予數字一個意義,或是讓客觀數字來詮釋,會造成「讓數字說話」的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孰是孰非? 所以,我們今天單純討論「羅文」的結論,以下是文章的結論: 在這個結論裡頭,讓我注意到的並不是馬英九的「巧婦之炊」,而是「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刻意標榜馬市長任內的「大建設」。 畢竟,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透過多少經費產生多少建設的「大建設大發展」思維,更是容易檢視的「施政成果」。 但是,「大建設大發展」有沒有可能成為政客的迷思? 在4月27日的蘋果日報同版面,「洪致文」寫文章埋怨馬市長幹的好事,節錄如下: 關於這座北門附近的台鐵百年北門鐵道古蹟區,記得在以前,「馬以工」經常抱怨,怎麼這種古蹟留都留不住?照現在的狀況來看,郝團隊還是「蕭規曹隨」對於「古蹟」這種東西,與「市政建設」這兩件事情,好像是把後者看得比較重? 這是否反應著不論什麼政黨或是哪個政府層級,甚至到「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都免不了以「大建設大發展」的觀點發言? 有沒有人對於那個諷刺老笑話還有印象的? 在本質上,「大建設大發展」的迷思,差不多等於上面那個笑話,也就是說「台灣這個國家的發展,窮到只剩下大建設」! 有沒有人覺得有點恐怖的? 在台北,記憶這種事情,是相對希罕的事情。 我只想問兩個很簡單的問題: 我們看到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摧毀」了一個「建成圓環」,這是「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不想提到的事實,當然,這和「市政財務規劃無關」,可是,不蓋個「現代化」的圓環,真的很困難嗎?保留「建成圓環」,會不會更節省預算呢? 台北市到底還有多少「大建設」是站在「大破壞」的基礎上的呢? 是不是要民眾看到:「這個大建設是在某某市長任內蓋的,你看!旁邊還有『立功立德碑』!」 看事情,不只是要向前看的「現代化發展」,偶爾也需要向後看的「保留百年城市記憶」。 在「大建設」與「大保衛」能不能並行不悖,尤其在現代的土木工程技術日新月易的狀況下,沒必要讓「大破壞」伴隨著「大建設」而來吧! 不過,要政客破除「大建設」的迷思之前,我們先想想看我們得先放棄「大建設」的迷思呢? 只是,一座偉大的城市不能只有現代化的「大建設」而已吧?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