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8 23:35:28瀏覽1524|回應1|推薦8 | |
前幾天的新聞,說交通部長全力推動,預定三年斥資新台幣一百五十億元的「公路公共運輸發展計畫」,也將在立院交通委員會尋求預算解凍。 這筆錢的用法是:今年預定斥資兩億元,補助偏遠路線公車,汰換舊車,並指定換購中型巴士共一百輛,每一部補助兩百萬元,幾乎是新車車價的四分之三,提昇偏遠路線的服務品質。交通部也計畫補助都會區採購低底盤公車。總計三年內要補助業者換購九百輛公車,提高公車的使用率。 把錢拿來汰換老舊公車,往好處看,就是避免老爺公車耗油高排碳增加空氣污染,當然是一件好事,說真的,很多偏遠地區的公車,真是老舊到不行,尤其一些民營客運,跑偏遠路線的,那真是老爺碰碰車。 那麼,政府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當然要講點很理所當然的理由,例如:不要讓地方政府開選舉支票蓋捷運,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公共運輸的使用率,補助業者買點新公車,還要發展和鼓勵使用非接觸式電子票證,當然,補貼偏遠路線票價更是理所當然到不行。 因此,交通部長就說:根據最新出爐的調查顯示:台灣地區的公共運輸使用率僅13.4%,私人運具使用率高達73.5%,另外有13.1%是步行或騎自行車。 根據這些統計數據來看,其實,花個一百五十億買些新公車,讓民眾辦張悠遊卡搭偏遠路線多省點錢,將可以省掉每個縣市都想蓋捷運的無底大錢坑,這個算盤打得真是漂亮。 扣掉台北市周遭的縣市,其他縣市的公共運輸使用率低於一成,問題何在? 上述兩個數據之間的因果關係在於,台灣的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台北市與新北市,講白一點,不管是住居或者工作人口都集中在台北市周圍,這些人多用些捷運或公車,馬上就把公共運輸使用率拉到三成四,不是嗎? 簡單的說,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就會有交通需求,政府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建構公共運輸網路,自然能立竿見影的提高公共運輸使用率。 總之,扣掉台北市周圍的城市,你會發現到,問題不在於城鄉差距,而在於人口密度太低,使得業者對於「運乘班次」與「交通網絡」的密度不得不降低,以免虧太多錢,因此,公車要多新穎,票價要多低廉,搭公車就是不方便,你就不能怪民眾興趣缺缺,沒事把私人運具的使用率拉高到73.5%。 所以,這個一百五十億的政策,我只同意把老爺碰碰車改成中型巴士,因為經濟效益比較高,勉強適合中南部人口密度過低的先天不良。 不過,政策不能因應人口密度的先天不良,花一百五十億要提高民眾使用公共運輸的意願,畢竟,沒有人會因為閒閒沒事幹只為體驗新巴士的性能沒事蹲在公車站牌旁邊一小時等公車。 這又是一樁辦公室裏吹冷氣的研究跟政策。 2010/6/10 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城邦論壇 2010/6/10 《部落格名嘴》電子報精采網評速覽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