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04 18:56:55瀏覽2327|回應0|推薦24 | |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葛蘭,在1967年發現「六度分隔」現象,這種東西的意思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透過六個人,你就能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這是米爾葛蘭描繪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聯繫網所觀察到的現象,如果換成今天,可以這麼說,如果你努力的轉寄郵件給朋友,只要轉寄六個人之後,而你的這六個朋友又寄給各自的六個朋友,你將有機會收到你自己轉寄出去的mail。 或者,把理論代進你的手機sim卡,只要你的手機通訊錄存得夠多,哪天你在泡夜店的時候,和正妹用無線傳輸功能交換彼此的電話號碼,將會發現兩個驚人的可能性:
基本上,「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提供人在社會群體中如何建立人際關係的學理基礎,讓陌生人建立起關係,相對的也可以發現,人在社會群體中的關聯性是一種強大的「微妙」關係。 前兩天剛好看到一則新聞,大概是說有人認為這個1960年代的理論不夠全面性,所以,很閒的研究人員根據微軟MSN資料庫,利用一億八千萬名使用者的三百億通訊息的資料庫進行比對,發現陌生人之間的「人際間隔」平均為6.6個人,才能建立全球人類間驚人的關連性。 這個重大發現的意義不僅在於,實證研究的數據比理論數據還多一點點而已。 讓我體認到,原來我轉寄mail出去,卻無法收到自己寄出的轉寄信,原來是米爾葛蘭在1967提出的數據不夠精確,這也意味著,只要我能認識第0.6個朋友,或把第七個朋友切割成0.6個,一定可以構成這個社會關聯性。 話說回來,這個六度分隔理論已經存在於很多民間故事,更出現在社會心理學家還沒發現之前,有個童話故事說: 不論從學理或民間實證都告訴我們,這個理論與實驗的意義是:「世界真是小。」 即便我用e-mail所作的實驗失敗,但是,談話性節目還是會印證這個偉大的理論,就像某個作家和律師主持的帶狀節目,有人講了一個老梗,大意是:有個女人到浪漫的法國與一個型男一夜情,當型男殷勤的送美女上機,給了一個到機上才能打開的臨別禮物,美女帶著期待與興奮的心情打開之後,…… 總之,根據六度分隔理論,這個已經傳遍全宇宙的故事,女主角打開的東西都是以各種形式與方式呈現的「恭喜你中了愛滋病」。 只是,這種老梗,還讓一堆來賓聽過之後驚呼連連,若這不是「六度分隔理論」沒用,就是證明一個演藝圈的理論: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