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該救的是觀念,不是國文!
2008/05/06 01:53:02瀏覽1557|回應0|推薦30

引用文章搶救國文!省省吧!

在台灣因為沒有中央電視台的落地權,想要看老共的「百家講壇」,家裡又沒錢裝小耳朵,只好作罷。

因此,聽人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多好多好,沒看過,就是不知道。
有人說于丹講的好,結果,大陸一堆博士集體反彈,究竟是反對《論語》被通俗化?還是因為眼紅于丹的竄紅?誰知道?
等到前陣子終於看到書店上架販售,看過「論語心得」之後,總覺百聞不如一見。

不過,我對「百家講壇」這節目還是挺有興趣的,畢竟,能上節目的不獨獨于丹一人,終於看到「百家講壇」,也是到韓國濟州島的事情。
那天看到的內容是在講蘇軾,傳奇色彩很重的文人,身為中國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的一號人物。
講的很精采,精采的原因是,不掉書袋,平易近人,其實,蘇軾也是很平易近人的人物,至少,他在黃州教百姓作東坡肉,好歹也是個代表。

只是我還是搞不清楚,怎麼現在這些平易近人的古籍,總是要變成所謂的「大師」鼓吹才會變成寶貝?不是當代大師捧過的都是夜壺?

《論語》這東西不過就是錢穆說過的:「《論語》在隋唐之前是一種中小學教科書,而《春秋》則是大學的特定講座。」怎麼得排到百家講壇的節目要于丹說上一便才會變成「現代人的心靈寶典」?
怎麼胡適之開過《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和《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裡頭把《論語》列為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就連錢穆也這麼認為,怎麼就沒人要看看這些夙昔在典範的國學大師說過的話呢?
難道胡適和錢穆這些國學大師開的國學書目,就不是「心靈寶典」?都是廢紙一堆?
非得于丹加上「于丹自己對論語的個人看法」,再加上大眾的n手傳播,這才是「國學」?

雖然柏楊駕歸道山,不過,我還是得說說,基本上,「柏楊版資治通鑑」無非就是柏楊的個人意見,不是真正的《資治通鑑》,除了這不是「原典」,「柏楊版資治通鑑」讓你看不到司馬光集一生精力撰作的用心,掩蓋古人對於「史」之看重的心態,沒有司馬光的原汁原味,這已經不是 《資治通鑑》,無非就是浸潤過柏楊口水的一堆筆記。

相同的,《論語》可以是隋唐以前的中小學教科書,可以是明代以降的「部定一本一綱」高普考用書,還可以是宋代趙普在政治上的「不傳之祕」,問題是,《論語》就是《論語》,千百年來有多少註解,豈會因為于丹的心得紅火而讓《論語》不再是原本的《論語》?

其實,人心裡有困惑,困惑的是人,不是《論語》。
有能力就看原典吧!畢竟,「柏楊版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柏楊的觀點不等於「司馬光的史觀」;于丹的「論語心得」≠《論語》,也未必能體會兩千多年前孔子和再傳弟子的想法。

現在台灣的教育文化就是揚棄胡適開過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然後只聽余光中高喊國語課本文言文比例,這就叫擁抱「中華文化」?未免也太迷信媒體捧出來的新聞名人,而把胡適這些真正的國學大師給踩在腳底下,這樣也能叫富麗的中國文化」?
更甭說把一堆二手意見當成比古籍原典更重要的「寶」,這就是「中華文化精髓」?不!這叫「口水」,焉知口水有沒有細菌,還吃的這麼開心。

孔子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語文教育又豈是如此強迫灌食的?就算要強迫灌食,起碼也不要沾著別人咀嚼過的口水吧!

當代這種老是看別人的「心得」而人云亦云的風氣,除了等著被國文搶救,也難怪台灣今天的語文教育會弱化到將計算古文篇數比例當成中華文化的唯一,而非著重在精不在多的語文教育內容。
所以,搶救國文別救錯方向了,提高課本的古文比例就算救急也有限,應該顧本培元的不去作,只擁抱一堆腐儒的大腿,所謂富麗的中華文化也會氣若游絲。

如果所謂富麗的中國文化就等於幾篇古文,中華文化到了這一代不會斷根真的有鬼。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jackal&aid=1842684
 引用者清單(2)  
2009/02/19 21:36 【社會菜鳥思維】 再論一綱無本--一綱幾本? 關於教材使用
2008/05/07 01:41 【阿魯巴的膚淺世界】 是國故?還是夜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