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10 00:33:32瀏覽1083|回應7|推薦32 | |
這陣子回來寫部落格,總覺得要負擔很大的風險。 這種問題,到底要說是一種尚未進化,或者說是一種返祖現象,我也不太確定,不過,要說是還停留在童稚時期,可能性還是頗高。 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痴。」在晚唐時期的民間,已經形塑部分的三國人物形象,等到宋代經過「說話」藝人的經營,大概已經快要接近被羅貫中整理的「刻板形象」。至於,張飛是不是個莽夫,在史實與小說之間是有個不同的面貌,但是,我們常會受制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刻板印象。 在蘇軾的《志林》提到:「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今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則喜唱快。」從這裡可以發現,當時的說話人已經搞出一種「尊劉貶曹」的制約反應。於是,曹操這個複雜的人格就變成京劇臉譜的大白臉,永遠擺脫不去的負面形象。 相信有些人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多少會有「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則喜唱快」的反應。 所以,站在史家的角度來看三國,你會看到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於曹魏的評價,和朱熹在《紫陽綱目》的評價有著南轅北轍的差異。不過,就小說來看,尊劉貶曹的立場從宋代以後,故事塑造的政治強度甚至凌駕於史實之上。 今天在台灣的政壇,搞出來的東西,也是如此,所有的政客都被貼上標籤,不論是政客自己打造的形象,或者是被媒體打造的名嘴產業所塑造出來的形象,也已成為刻板印象,更是造成公眾的制約反應。 所以,我在不同的地方貼上同樣的內容,得到差不多的同一種「回應」,除了單一論調的把馬窘當成台灣未來的救世主,就是認為不應該隨便賞馬窘這種綽號。 就像之前,我發表一點個人對「衝車大將軍」邱毅的意見,還是被無聊人士糾正。 現在來切入正題。 換個方式來看,有人認為每次在提到國父要空一格,是一種尊敬的表現,不過,現在不是威權時代,空格與否,好像差別也沒這麼大,不是嗎? 搞不好今年322有暴動發生,要分辨自己人,只要聽到怎麼稱呼 國民黨那位總統候選人(空一格,表示尊稱,不直呼名諱,表示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就能搞清楚國民匪黨和民進賊黨,不至於發生打錯自己人的憾事。 對於這種口頭上的尊敬與否,竟然也能變成一種代表「敵我識別」的方式,這真的跟陳阿扁那套愛台與賣台的分辨方式在本質上的意義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一堆人老是怪陳阿扁沒事情搞仇恨對立,卻忘了自己也是老拿自己的政治信仰在幫人穿小鞋扣大帽。 更佩服的是,某些人居然也可以從我寫的東西裡面,無限上綱的認為我是要幫謝小夫拉票。 說真的,這種行為已經是把自己的泛政治化心態投射在他人身上,台灣之所以亂,有時候未必是政客在作亂,反而是下頭的一大堆堅定政治信仰者隨便幫別人貼標籤,或者把自己認定的「尊敬政客」當成唯一的信仰而強加在他人頭上。 呼應到前面說的,小時候老是在玩好人一國、壞人一國的遊戲,到了成年以後,還是玩這種遊戲,不知道該說是別人幼稚,還是自己還沒長大成熟? 講白一點,人都成年了,多少要有點層次吧,還要分什麼好人一國壞人一國,唉!要不要繫上圍兜兜,排排坐,吃果果? 如果連這點常識都不懂,那在民主時代還要求他人跟著一同「尊稱」馬英九先生,甚至要求別人要對心目中的偶像「馬硬久」立正站好,那可真是比民進黨擅長的民主進步更大的民主大笑話。 話說回來,現在你看得到的政客,一半是媒體帶著你看到的假象,一半是經過「名嘴產業」打造的形象,剩下來的,到底有幾分真假,誰知道啊?這就和宋代專業的「說話」藝術打造出來的「說三國」一樣,已經偏離真正的「史實」。 你相信你眼睛所看到的那些東西嗎? 還是老話一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