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15 11:13:52瀏覽864|回應7|推薦32 | |
當你看到下列文字,你會認為這是精確描繪出台灣社會當前的狀況嗎? 「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罔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蕭沉,了無生氣。」 也許,你覺得這些都是現在社會的毛病,要是「不導正社會風氣」,這個社會就完蛋了。 在你做這樣的評論之前,如果您看過前幾天我寫的一堆社會事件的個人觀點,不論是紅火的「星光幫」到作弊事件,甚至是「縣長打老虎」。 之所以說是「個人觀點」,也許,只是個人看法,不代表社會主流價值;也許只是個人主觀的想法;也可能是與社會一般的道德觀背道而馳;更是沒有道德價值的無聊嘲諷揶揄。 不過,會寫那堆有的沒的,是因為我還是在思考一個非常膚淺的問題。 只是,好像沒有人更認真的,或者說,「更負責任」的進一步思考,這個社會是不是只要寫寫道德批判文章,講清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然後,引用一大堆的學理,進行「臨床診斷」,最後,下一個絕對的道德判斷,如果不能唬弄得過去的,就給張診斷書,把整個社會歸因得更複雜的道德問題或者是倫理問題,接著就靜待下一次發生類似的社會事件,繼續寫評論,繼續批判社會現象,「解釋下一次的道德問題」,如果你打開報紙的民眾投書,你很容易看到這類批判方式。 其實,理解或是分析,甚至診斷,乃至於批判整個社會事件或社會現象,也許都有功能性與最終的目的性存在,只是未必能滿足拯救社會的「需求」,不過,從另一個能面來看批判社會現象背後的現象,反而是一種另類的「心理治療方式」,供應群眾需要一個以批判作為對社會現況不滿而宣洩負面情緒的「出口」。 或許,這會造成解讀呈現在眼前的「現象」,往往受限於視角及視野,而無法深入被隱藏在現象底下的部分?使得批判只流於批判,對應情緒宣洩的吶喊。 或許,作弊事件不只是代表「紀律」或「道德是非」的黑與白,背後牽涉到的還有一個人性的幽微心態,那就是,萬一類似的「不公平」發生時,我們「不願意」反求諸己,是否必須要求一個「具有公正性質的遊戲規則」的環境,作為擺脫對手糾纏的競爭式心態。 對於「唐台生」這位宗教神棍的問題,除了鞭刑這種基本的矯正方法,能夠「彰顯正義」,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到過,為什麼要「彰顯正義」,而「彰顯正義」的目的到底又是什麼? 但是,可有人想到前述的這個「人」?是什麼人?是別人?或是你?或是我?有沒有想到「自己」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中,是擺在哪個定位? 要評價楊宗緯的價值,到底是要楊宗緯領悟什麼作人處世的大道理?還是自己也能夠在指責楊宗緯這種一夕爆紅的演藝從業人員的同時,也來反求諸己? 要是林口山區真正有老虎,台北縣民還真的會希望縣長還是乖乖上山打老虎,偏偏有可能只是流浪狗搞怪,事情的評價就會大不相同。有沒有可能這是以成敗論英雄? 馬英九要出來選總統,支持者也可以像扁迷一樣「盲目而無條件的瘋狂支持」,這麼一來,要分辨馬迷和扁迷除了身上貼的標籤不同以外,還有什麼地方是一樣的呢?民進黨是會「分化族群、操弄群眾」,難道國民黨就不會高喊:「千萬不要中了民進黨霸佔持政權吃垮台灣的詭計!」難道,要把民進黨趕下臺,就能使用和民進黨沒有兩樣的手段?可以直接「掠過」或是「忽略」選民的檢驗?即便民進黨的執政已經「完全經不起檢驗」,所以,「得證」國民黨會比民進黨更具有「取而代之」的價值? 其實,要寫道德文章,提出道德教條批判,對社會現象把脈,提出社會診療證明,開兩張需要慢性治療的更深層倫理處方籤,這種事情,容易作到的,不過,王守仁說過一句名言:「破山中賊易,伐心中賊難。」絕對可以點出這些社會評論背後的幽微心態。 只是,在舉著「破山中賊」的大纛之下,隱藏在「大是大非」的教條之下,高舉著「批判社會現象,導正社會風氣」的道德勇氣,真的就能透過一大堆「社會病理診斷」的批判,改變這個社會?而忽略由每一個個人群體共同凝聚的「共同私心」?至於「伐心中賊」這種個人道德定位的群我倫理關係,反而容易因為「反求諸己」的道德自省的難度太高,被淹沒在批判社會現象作為道德價值準繩的口水聲中。 最基本的倫理關係,無非是在尋求「群我」這種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定位而已。說來容易,實際上,隱藏在所謂的「客觀」之下,有多少主觀的心理投射,就不知道了。 或許,這還是把廟口前榕樹下的「民主論壇」,搬到比較高科技的web2.0網路世界換個地方再玩同樣的把戲而已。 畢竟,檢討政治人物,檢討社會現象,就像「破山中賊」,簡單至極。至於從「學生作弊」這類小事回過頭來反求諸己,真的是「伐心中賊」。或者還有更多的事情類似如此。要站在民主肥皂箱上批判政客,或者要講高深的道理,要討論道德問題,人人都有能力,只是,反求諸己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破山中賊易,伐心中賊難」,再看看吧! 前面引用的一堆考語:「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罔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蕭沉,了無生氣。」 這位醫生在他的病例報告裡這樣寫著: 主訴: 他在1921年為台灣所下的診斷內容。 至於他所下的處方,先行掠過,以後再談。 至少,你可以發現,80多年前的宜蘭醫生,對台灣的觀察,到了今天,還是能夠適用,這就表示,科技在進步,時代也在進步,不過,人心和社會,似乎沒有太多進步。 這位在80年前為台灣診斷的醫生,叫做「蔣渭水」。 不過,要補充一下,曾經有位老先生有鑑於社會風氣的敗壞,提倡過「心靈改革」這種社會運動,也請來社會楷模擔任「心靈改革大使」,至於心靈改革的成效如何,誰知道。 或許,要太迷信「導正社會風氣」的功效,小心當年的「心靈改革」就是前車之鑑。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