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循環經濟>>讀書心得:永續台灣 超越台灣
2018/12/20 15:31:21瀏覽897|回應0|推薦0

「沒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迫切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思維」

作者黃育徵先生,在卷首開宗明義,就提出這樣急切而沉痛的呼籲。

為什麼台灣需要推動循環經濟?

作者從兩大面向,直陳循環經濟對台灣的重要性:

「從『避害』的角度,台灣是個能資源、原物料短缺,極度仰賴進口的國家,循環經濟的設計,可以從根本減少對原物料的倚賴,提升原物料的經濟效益,讓台灣在經濟發展和資源掌握上,都能更加獨立自主。」

「從『趨利』的角度,循環經濟可以讓台灣擺脫半世紀以來代工的宿命…是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與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這是改造台灣的契機,讓經濟發展和資源的消耗脫鉤,超越競爭,甚至參與制定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則。」

其實,世界的資源短缺已迫在眉睫,作者與你我一樣,以台灣為家,生於斯長於斯,怎能眼睜睜讓家園耗竭殆盡! 

為了讓我們共同的家—台灣,得以永續發展,我們應師法自然,發展循環經濟,將生產與使用融合為循環性的過程,使用過的物資均可再次循環利用,無一物可廢棄閒置;並揚棄當今主流的線性經濟,也就是「奪取資源、壓榨成本、大量生產、用完即丟」,這種一次性使用的價值觀。

這就是貫穿本書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本文將以三大部分,分享《循環經濟》之所讀、所思、以及所感。

接下來的第一節,將簡介本書透過三大面向,剖析循環經濟的精神與實例,作為未來在台灣推動的參考模式。

第二節則是筆者的反思。作者書中對主流線性經濟所提出的挑戰,縱然言之成理,但其所面臨的問題與反動,也不容我們等閒視之。

筆者認為:循環經濟的對立面,其實是線性經濟的基礎--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精神固然是近兩世紀人類文明進步的推手,但衍生的弊病卻也不下於其所帶來的成果。透過本文前兩節,從作者的正面倡議,與可能的反面效應並立討論後,筆者試援引近年日本興起的「里山資本主義」,以「正、反、合」的論證模式,在第三節,將推導出一個無法逃避、出自人性的自我叩問。

也唯有跨越這樣的兩難,台灣,才能毫無懸念,大步向前:

「經濟的發展,要的是利潤極大化,還是利潤合理化?」 

最後,本文結論將提出這樣的想像:「循環經濟的成功,將取決於我們的格局」

當我們的經濟區域,從台灣擴大到整個世界,隨著關注的視野放大,盈虧的基點就不會僅侷限在一島之內斤斤計較。

更重要的,當我們的思考層次,從自然資源擴大到人力資源時,把這塊土地最獨一無二、最豐沛無虞的珍貴礦藏--台灣人民的勤奮與彈性—也納入循環經濟的內容時。自然併同人力產生的經濟規模綜效,相信將更為宏大,也將更能企及「人與自然共榮」的理想境界。

一、 本書架構:三大面向看循環經濟

作者用三大面向探討循環經濟。首先,以「台灣為什麼需要循環經濟」破題。

作者指出:主流的線性經濟,獲利的唯一模式就是販賣產品。因而工業化的生產邏輯,就是不停消費大量且廉價的商品。企業經營不計外部成本,環境成本與勞工成本由社會與國家負擔,企業只核算自己投入的成本。

而循環經濟就是要打破線性經濟單向的生產消費思維,學習大自然多元的生態系。如森林中各式各樣的動植物,分別扮演「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的角色,讓資源持續生產、不斷更新,相互維持平衡,體系生生不息,沒有所謂的「廢棄物」。

由此延伸而出的思維,就是體認到天然資源有限的大前提下,所有的生產製造過程,都重新設計為可重複利用,非僅僅於回收降級使用而已。消費觀改以「使用」取代「擁有」,而生產者責任不再是一次性的賣斷,改為負有維護保養的長期服務提供者。

這將成為人類經濟文明的再一次革命性進步,也是人類永續發展必須的自我突破。

第二個面向,作者透過四個獨立章節,分別從企業、社區、城市與國家的發展案例,具體說明在循環經濟的各層次,都已經有成功發展的實例,蔚為世界先進經濟體下一波的發展潮流。

第三個面向,則是作者思考在台灣落實循環經濟的方式。他提出可立刻執行的四項行動方案:

(一)  診斷現有投入產出各種資源的循環系統。

(二)  打造「再生資源技術和交易服務平台」。

(三)  研發和投資廢棄物資源化、商品化、產業化。

(四)  促成產業區升級,規劃新材料循環園區。

要促成以上的改變,需要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共創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彰顯出「以使用權取代擁有權的消費文化」、「從製造業延伸到服務的產業文化」以及「從獨善其身到相互依存的合作文化」。

從循環經濟的內涵,到各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實踐經驗,乃至於台灣自身的推動策略,作者具體而微的鋪展出:循環經濟,對台灣而言,不但可行,更是必須!

二、 扭轉線性經濟思維的挑戰

線性經濟的運作,以資本主義的思維邏輯為基礎,輔以工業革命的大量生產模式。而其所推動人類文明進展的幅度,得到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成功,這也讓各國莫不奉線性經濟為圭臬,期待複製相同的成功經驗,因而成為舉世共通的經濟模式。

透過本書的說明,我們都理解線性經濟未來的侷限,也認同推動循環經濟的興革利益。但是,僅僅依靠理解與認同循環經濟的理性,就去對抗運作線性經濟數百年的歷史慣性,讓整個國家社會的大機器改弦易轍,談何容易?

筆者在此深刻思考、務實以對,不揣淺陋提出拙見,以為循環經濟的推動,必須先面對以下兩個問題:

(一)  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制如何取代?

資本主義,一言以蔽之「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以尋求利潤為目標。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1]

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指出私產制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礎,有了私產,人類基於理性,為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便有了改善產品質與量以增加獲利的動機。也因為每個人各自努力改善不同產品的質與量,讓總體市場的商品價值持續增加,使所有人同蒙其利,生活品質得以進步。

然而,循環經濟要打破個人財產的所有權觀念,改以使用權替代,讓耐久性商品可以最大化使用效益,而非被特定人壟斷,如此,需要的人不必為了使用而購買商品所有權,只要購買商品的使用權(也就是用租賃取代買斷);商品所有權回歸製造商,製造商獲利來源是租金而非賣斷的價金。

作者推論:製造商為了提高租金利潤,必須提高產品使用年限與品質,以降低汰換及維修的成本,更無須以大量製造以量制價壓低成本,因為再便宜的售價也不會低於短期的租金,有效降低減少生產的商品數避免浪費。另外,拉長商品使用年限的同時,也減少了原本該報廢的商品垃圾量。

在行動網路普及之前,由於缺乏有效平台媒合供給端與需求端,共享經濟的概念不易推廣。但在互聯網與行動支付盛行的今天,許多共享平台已經大行其道,傳統的私有財產制,似乎即將式微?

請暫且抽離這些流行炫目的平台經濟概念,與蓬勃四起的共享APP,先靜下心來,捫心自問:我願意把我所有的財產,從所有權改為使用權,以租代買嗎?

試著想像以下的場景:

我可以用租房代替買房,避開高房價高房貸,享受當下更充裕的現金與生活品質。但是,不動產在通貨膨脹趨勢下的保值與增值,只有擁有者享受得到,終身租屋的人,只會被迫在節節調高的租金間,選擇比較便宜的房子。更難以克服的心理關卡是:我永遠無法說服自己,我住的房子,是我的家。因為房東有權不讓我裝修、不讓我入戶籍,更可能突然說:下個月不租給我了!

我也可以租車代替買車,畢竟動產折舊很大,不如房子保值;租車也可以租比較新的車,不用越花越多錢去養越來越老的車,更不用擔心保險跟維修。假如車商都改成租車公司,我還可以每個月用便宜的租金,租不同的車來開呢!

話說回來,我們的車停在停車位的時間,雖然比在路上跑的時間多出許多,但我很確定我買的車,是我喜歡的顏色與款式,也符合我全家大小出遊的需要。我不需擔心在連假期間租不到車子,也不用擔心租來的車,因為之前其他不認識的租用者狂操亂開,讓我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故障。我也很熟悉車子的性能與操控角度,因為那是我的車,有一種不言而喻的駕駛默契,無需每次都得重新適應不同的租賃車。 

碰到以上的場景,假如你的心裡,也和我一樣,有著猶豫、不確定的答案。其實那很正常,因為那是出於人性的需要,需要確定的自有財產,才能帶給我們一種難以言喻的「安全感」。

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告訴我們,「無恆產,則無恆心」[2]。「所有權」自古到今,其實都只是出自人性的需要。

(二) 「售價減成本等於利潤」的商業模式能被取代嗎?

線性經濟最被詬病的,正是其核心的運作模式,也就是「售價減成本等於利潤」的商業模式。廠商為了追求最大的利潤,又迫於競爭無法提高售價的情況下,只好拼命壓低成本,以量取勝,從而形成浪費與廢棄。而作者在本書第二章,更列舉五大循環經濟商業模式,證明線性經濟的商業模式是可以被扭轉的。

先從前三種商業模式談起。

「循環供應」,以廢棄的原始產品當成新產品原料,例如地毯。

「資源回復」,以廢棄物分解提煉出新產品原料,例如廢輪胎可分解出裂解油、碳黑、鋼絲與可燃氣。

「延長產品與資產壽命」,回收產品修復後以二手、甚至三手的中古貨循環買賣利用,例如辦公桌回收修復再賣。

這三種人棄我取、減廢再生的循環商業模式,是一石二鳥的創新。不過,這三種模式與線性經濟的運作方式仍然相同,只是原料來源不需消耗,或耗用極少的天然資源。也因此,這三種模式和線性經濟一樣,也都會碰到原物料價格波動與短缺的問題,因為能回收再用的原料,先天就受限於原始產品的數量,更侷限於能有效回收的數量多寡。

剛開始因為新創模式推動時,市場沒有同行競逐回收性原料,使得回收性原料價格很低,當商業模式漸趨成熟,競爭者變多,而回收原料因為減少而價格拉高時,產品的成本也跟著墊高。倘若售價不漲,可能賣得太好供不應求,但有可能賣越多賠越多;假如售價提高,則價格競爭力可能不敵傳統模式的產品,讓循環經濟取代線性經濟的希望落空。

至於後兩種商業模式「共享平台」與「以租代買式的產品即服務」產生的問題,則又回到上一點所談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兩難」矛盾。

如此看來,要用循環經濟取代線性經濟的商業模式,以作者所舉的創新模式為起點的話,恐怕仍有漫漫長路。 

三、問題,始終來自於人性

   當筆者看完《循環經濟》,心中首先浮起的印象,是近兩年日本非常盛行的社會新思潮:里山倡議。研究員藻谷浩介與日本NHK電視台進一步深入剖析後,出版了《里山資本主義》,深刻檢視日本人歷經福島核災後,人類經濟活動與環境自然的互動關係,以日本的偏鄉地區為例,充分運用在地的資源,發展出可永續經營的經濟模式,不再仰賴外來能源,讓山林農田間的偏鄉,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本書作者黃育徵先生在中文版的《里山資本主義》推薦序也坦言,里山資本主義與其推動的循環經濟,其實是相同的理念與實務。這也是為什麼筆者直覺會將兩本書產生聯想。但筆者認為:里山資本主義並非僅僅是另一個循環經濟在日本農村推動的例子而已。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它之所以能引發日本人廣泛反思的背景,或許是我們未來推動台灣循環經濟發展的起點。

   日本經濟自二戰後以工業為基礎,發展出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台灣的經濟成長,說是以日本為師,亦步亦趨地模仿與學習,其實也不為過。這是出於兩國地理相近,文化相通,民間親近度高,台日都有以家族為重、以及重視群體的社會性格等共同點,台灣人對日本的事物自然而然地熟稔並樂於接受,甚至於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災,也讓台灣人民體認到核能的反作用力如此驚人,讓反核四的民心更強而有力的凝聚,迫使政府推動非核家園。

   日本311地震是人類文明前所未有的複合性災變,雖然地震海嘯威力驚人,但真正傷筋動骨的痛,卻是核污染後再也無法利用的土地家園,造成永難回復的創傷。大自然儘管威力難擋,但災後都能東山再起,諷刺的是,正是人類自己發明的核能,才是導致永久性毀滅的原因。

   也唯有如此慘痛的教訓,讓人得以放下私利,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永續發展的可能性,這也正是里山資本主義值得台灣人深思之處。日本人檢討發現,過往的線性經濟發展思維,即將窮途末路。只有可循環的永續經濟,才能讓人類文明繼續下去,而這是付出極為重大的血淚損失,所換來的寶貴經驗。

   人類之所以能不斷進化,關鍵在於能夠從錯誤中自我反省學習的理性自覺。一旦遭遇不可抗力的外在困境,人的理性便會昂揚,克服人性的自私,思考出群體共生的解決之道。

   線性經濟所依附的,也正是人性中,那脆弱的不安全感,促使每個人汲汲營營地追逐私有財產的極大化,用金錢虛擬出自我感覺良好的假象,而罔顧整體的社會及環境成本。

   筆者上一節所說的人性問題,解決的鎖匙仍是在人身上。當台灣人將福島核災引以為鑒時,我們也正開始學習以更為理性的態度,超越個人本位的自私立場,為共同的家園未來著想。當我們將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並立,並計算起社會環境的成本時,原本追求的「利潤極大化」,將不再是唯一的目標。台灣,將朝向更全面、更友善環境的發展模式 ,加入外部成本的考量後,「利潤合理化」將成為我們的選擇。

   過去的我們,假裝自外於世界推動環保的潮流,但天災人禍不會因此略過台灣。現在,因為害怕重蹈日本的覆轍,台灣人必須放下獨善其身的短視,克服個人的貪婪與恐懼,勇敢走向循環經濟之路。唯有此道,才能與我們的下一代,長長久久的走下去。 

結語:循環經濟的成功,取決於我們看待自己的格局

   台灣沒有豐富的能源礦藏,創造經濟的動力其實來自於台灣人的勤奮與創新。換言之,台灣最大的資源,就是社會上每一個人的人力資源。但曾幾何時,我們對待老化、或技能不符產業需求的勞動人力,也比照用過即丟的線性經濟思維,隨之閒置、甚而棄置。

   人力資源,其實比自然資源的再運用有更多彈性。比照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重新設計,原本不符產業需求的人力,針對不同的特性,進行職訓或再教育,就能夠再投入不同的生產行列,補充勞力不足的問題。相比回收自然資源的經費,人員再次循環運用的成本更低廉,報酬率也更高。

是的,台灣完全具備發展循環經濟的條件:台灣人的彈性與創新,讓我們的人力資源,可作為循環自然資源的最佳催化劑;而當台灣人開始放眼世界時,我們能借鏡日本災後的深刻反省,也能學習歐洲各界的創新模式,共同推動循環經濟,只因大家都是地球的一份子,同舟共濟,休戚與共。

氣候變遷之下,無情風雨不分你我;霧霾瀰漫兩岸,爭統獨也無解空汙。

但願人人放下我執,利益共生,經濟循環,永續台灣。用循環經濟的大格局,超越過往島國經濟的歷史定位,超越過去的台灣,成就世界的台灣。

一起加油!



[1]見維基百科「資本主義」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84%E6%9C%AC%E4%B8%BB%E4%B9%89,2017年4月2日搜尋。

[2]《孟子.滕文公上》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cu&aid=122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