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師大迎大師: 看« 夜遊神 »在台演出
2012/06/20 02:07:57瀏覽491|回應0|推薦3

演出: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時間1016101430

地點:知音劇場 (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10)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在1993年完成«夜遊神 »的法文創作。20126月,高行健以臺師大講座教授的身份,在台北短暫停留兩個星期,«夜遊神 »即是他此行的重頭戲之一。

    2012年的« 夜遊神 »由果陀劇場導演梁志民,帶領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的學生製作演出。事實上,«夜遊神 »並非首度在台發表,早在1998年,臺北藝術大學(當時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畢業生薄懷武,就透過越洋電話取得了高行建的口頭授權,並且首度執導了«夜遊神 »。十四年後的今天,高行健早已遺忘1998年的那場演出,在大師的親口授意之下,2012«夜遊神 »的演出,成為臺師大眼中的「中文版世界首演」。當然,沒有多少人真正看過1998年的演出版本,對於今日的觀眾而言,是不是「中文版世界首演」並不重要,戲好不好看,才是重點!

    知音劇場位於臺師大校內的綜合大樓10樓,是一處容納100人左右的小劇場。舞台設計為一個十字型的走道,觀眾席分布在三個區塊,演員分別從三個門框進出。由於場地的侷限,前排觀眾與演員的距離相當逼近,但後排觀眾卻因為視線上的死角,無法完整地觀看到演員的一舉一動。另外,舞台上方懸掛了三台投影機,夢境中的黑暗與晦澀,透過多媒體影像直接投射在走道與門板上。梁志民導演將劇本中的流浪漢角色,改為女性來扮演。至於,夢遊者的角色,則由兩女一男共同演出。他們時而各自獨白,時而異口同聲,徹底呼應了高行健在八十年代初期探索劇:例如 « 絕對信號 » « 車站 » « 野人 »常見的複調演出手法。此時,人聲成為一種節奏,藉以強化夢遊者所處的虛幻時空與非寫實表演。

    «夜遊神 »的創作,源自高行健在歐洲的一段旅行經歷。一開始,車廂中的旅客在閱讀聲中進入夢境。旅客成為了夢遊者,接下來的故事,以夢遊者的心理活動揭開序幕。因為是夢境,一切可以不合邏輯,角色死而復活,也無須多做解釋。夢遊者心中的惡意,莫名奇妙成為他行兇的動機。在驚奇與意外中,觀眾被引導到一個是非無法分辨的世界。第一人稱的「我」完全消失在夢境中,代之以第二人稱的「你」與「」。高行健慣用人稱的轉換,抒發心中的多重敘述觀點。最後,夢遊者踩碎了自己的頭顱,除了象徵著自我毀滅,也代表著這是一個有意識的自我選擇。當人面對外界的壓力,遍尋不著出口,哪怕再怎麼身不由己,以死亡代替解脫,也成為了一種有力的宣示。故事的尾聲,場景又回到了車廂,查票員撿起地上一本翻開的書。

    高行健的作品揭示現代人內心的困境,他不提供解答,讓導演與演員逕自在舞台上找到說服觀眾的方法。若觀眾沒有類似的噩夢經驗,沒有經歷過人性複雜且幽微的一面,恐怕亦難以進入大師所彰顯的黑暗世界。附帶一提,節目單上預告著« 夜遊神 »將在今年底到嘉義巡迴演出,那恰巧是筆者的故鄉。但不知這樣的一齣大師作品,是否能讓非都會地區的觀眾所接受?這想必是 « 夜遊神 »所要面對的下一個挑戰!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sseausoleil&aid=65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