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03 01:53:25瀏覽471|回應0|推薦2 | |
【走出聲音劇場,思索《拇指小英雄》文本的當代缺憾】 這篇劇評發表在『台南藝術節』藝評專區。作為新評種的成員之一,我將此文貼到部落格上,並附上原始文章的連結。 http://tnaf.tnc.gov.tw/article_critics.php?id=2 演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時間:2017年3月19日14:30 地點:臺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由義大利拉斐爾藝術合作社改編,取材十七世紀的法國兒童文學作品-夏爾.貝洛Charles Perrault的《拇指小英雄》,是一齣強調讓觀眾躺著看表演的床邊故事,也是一齣以聲音體驗為主軸的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除了演出現場的說書人,還有看不見的音效演員與音效執行,他們努力製造故事場景中所需要的聲音,讓觀眾可以置身小拇指所經歷的風聲、落葉聲、馬蹄聲、妖怪怒吼聲等各種冒險犯難的情境。演出結束後的技術導覽,音效演員們更是大方地將他們幕後工作的祕辛,毫無保留地透露給觀眾。大小朋友得知這齣戲製作的過程,都非常心滿意足,也對於這齣戲能讓觀眾獲得如臨其境的感受,更加讚嘆不已。 回到《拇指小英雄》的故事,主角是一位貧窮伐木工人家中七個男孩的老么。他瘦小如拇指,沉默卻充滿機智。由於家境艱困,父母決定將七個男孩遺棄在森林。第一次,由於小拇指預先用石頭在沿途留下記號,得以順利返家。然而,他的父母仍無法避免再度陷入貧困的深淵,只好再次狠下心來,將孩子們遺棄在森林裏。這一回,小拇指雖然以麵包屑作為返家的記號,麵包卻不幸被鳥兒給吃掉。迷路的七兄弟們就在漆黑的夜裏,逃向吃人妖怪的家中。 善良的妖怪妻子,不願自己的丈夫吃掉可憐的七兄弟,遂將他們安置在七個女兒的房間。妖怪聞到生人的滋味,打算進一步宰殺他眼中的獵物。小拇指以他的機智,將妖怪女兒們的金箍與兄長們的帽子對調,導致妖怪錯手殺死自己的女兒。小拇指雖然救了自己與兄長的性命,卻也犧牲了無辜的妖怪女兒們。小拇指繼續以其聰明才智,趁著妖怪睡著了,偷走了妖怪的魔靴,再回過頭來騙取妖怪妻子所有的財寶。小拇指藉由這些非正當手段所獲得的錢財,徹底改善了家中的經濟。 回顧夏爾.貝洛創作小拇指的背景,恰好是饑饉充斥的十七世紀末。弱勢家庭的孩童,尤其是時代處境下的犧牲品。而《拇指小英雄》自從2010年臺北兒童藝術節首演之後,由於強調用聽覺開啟童話的想像,讓小朋友學習克服恐懼,演後大受好評而不斷重演。若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個童話文本所呈現的世界觀,其實充滿著許多的爭議與矛盾之處,但是卻沒有在演出中獲得更多的詮釋與處理。舉例來說,失職的小拇指雙親,迫於窮困而選擇遺棄孩子,他們從頭到尾沒有受到半點的批判。無辜被犧牲的妖怪女兒們,對吃人的妖怪來說,或許是他平常的壞事做太多而應得的報應。然而,妖怪的妻子從頭到尾都是個良善的好人,卻得承受失去女兒們的痛苦,似乎也說不過去。小拇指用狡計騙取她的財物,不僅沒有受到半點的責難,甚至在故事尾聲,也不斷強調小拇指的機智與英勇而獲得最後的勝利。故事的最後,說書人將小拇指的所作所為,賦予英雄化、神聖化的光環。筆者認為這樣的作法,是過度簡化了這齣作品所欲展現的精神與意義。 別忘了這齣戲主打的是兒童市場,然而劇中所呈現的世界,卻是只要使用機智,就可以獲勝的直線思考邏輯。劇中呈現的善惡與對錯,非常兩極化。小拇指與其家人,永遠屬於正面,至於妖怪與其家人,則永遠屬於負面。儘管,我們不該以因果報應來論斷角色的缺失或是成敗,然而兒童劇該給予兒童觀眾們的提醒與呼籲,除了學會勇敢之外,筆者卻是一點也看不見。這樣的視若無睹,或是迴避不處理,若說是為了讓演出忠於原著改編,筆者認為這個說法也過於迂腐,未免有逃避責任之嫌。 筆者心想,不知家長們看完這齣戲作何感想?難道也只是隨著劇情的引導,鼓勵自己的孩子向小拇指看齊?還是能有睿智的家長,指出作品中不合理之處,並且嘗試以孩子可以了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小拇指並非百分之百的英雄人物。小拇指的心機與謀略,恐怕也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也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大人的世界。究竟是世界太複雜,所以我們要學會自保與自救?還是我們該鼓勵所有的孩子,效法小拇指的沉默冷靜與察言觀色?當這個童話文本在今日不斷被搬演,我們能否賦予更多當代的意義?或許童話故事的底層,如同鐵達尼號撞上的冰山,那樣地深不可測。那麼,就讓願意去思考與反芻的觀眾,繼續推敲作品中隱藏的道理吧!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