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04 00:43:16瀏覽494|回應0|推薦0 | |
當 我們的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去接觸這些依他起的因緣果報的時候,內心產生一種相似的影像,這個影像跟外在的境界有一點相似,但是不完全一樣,這種影像生起的 時候,我們說這個叫「遍計執」,每一個人打妄想是很多,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很多的計度分別,就產生很多的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唯識學安立做「遍計所 執」。
但是計度分別是依他起。
我們舉例子來說明:
比如說:我們現在前面有一尊佛像,這個佛像叫做依他起,而且是一個清淨的依他起,一個三寶的依他起。這個依他起,我們每一個人去接觸這個佛像,我們第一念不動分別,名言還沒生起的時候,它還是依他起;
但是我們妄想開始轉動的時候,這個佛像顯現在諸位的心中有變化了,有些人認為這個佛像是釋迦牟尼佛,他安立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言,有些人認為他是阿彌陀佛、有些人認為他是藥師佛,然後就打不同的妄想。有些人喜歡禮拜、有些人喜歡讚歎、有些人喜歡觀想、身口意的歸依等等。
同一個影像,當你不動念頭的時候,它是依他起; 但是你開始產生名言分別的時候,你心中已經出現相似影像,而這個相似的影像跟原來依他起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呢?因為它是你自己妄想捏造出來的影像,而依他起這是業力所變現的影像,當然是不同。
你 不管打不打妄想,佛像,套一句禪宗的話:它那樣就是那樣。它也沒有所謂的好,也沒有所謂的不好,它也沒有說它是釋迦牟尼佛,它也沒有說它是阿彌陀佛,它完 全沒有任何的名言,它是一個東西存在在那裡,那樣就是那樣。雖然那樣就是那樣,我們的分別心跟這個東西接觸的時候,我們捏造很多很多的名言,這個時候心中 出現很多的影像,而這個影像跟原來的依他起,已經不一樣了
比如說,我們在晚上昏暗的時候,看到一個繩子盤繞在地上,這個繩子叫依他起,依他而生、依他而住,是業力所現的一個繩子。
我們在昏暗的光線當中,我們的心假藉眼識接觸到繩子的時候,心中卻出現一個蛇的影像,我們認為它是一條蛇,這種顛倒的相似影像就是遍計執,你說蛇跟繩子還有一點相似,但是已經不同。
「遍計所執」就是一種心中的相似影像,這個影像有粗細的不同:
第一個叫「自性遍計執」,就是去執著諸法的自相,諸法的自相是不帶名言的,是一個俱生的執著。 我們心中看到花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認為這個花它不是依他起的,它是自己生起的,是一個俱生的執著 第一個影像還沒生起名言的時候,這叫做「自性遍計執」,這個是非常微細的;
第二念生起以後,「差別遍計執」,就是執著諸法的共相,那是依止名言的分別,就產生這個花好壞等等共相名言的生起。
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一條蛇,剛開始看到蛇的時候,還不是很害怕,但是我們知道它是一條蛇,是一個有真實體性的蛇。那你認為這個蛇,它不是你心中的影像,是真實有的、離心別有的,這個叫做「自性遍計執」;
然後你對著心中這個蛇的影像,安立名言:哦,它會咬人!它有毒液,咬到以後會死亡的。當我們開始用名言、思想,在這個蛇的影像當中產生計度分別,這個時候叫做「差別遍計執」,就是分別它的共相。因為這個蛇,是共於全世界的蛇,不是你看到這只蛇而已。
當你看到第一隻蛇的時候,是就著某一個時空的蛇叫自相;但是你開始去分別蛇的法,這個就是共相:所以這個遍計執,有自相跟共相的差別。
從佛法的角度:
我們內心所安住的,只有在第一剎那是受用依他起, 第二剎那都是活在心中的相似影像,
大部分的人。除非你在修止觀,你只要從止觀出來,你就活在你心中的遍計執。
這 個遍計執,對我們修行是一個重點。什麼叫重點呢?我們修學佛法,我們希望離苦得樂,但問題是,我們要離開痛苦,好像有一點困難。我們生生世世的修行,痛苦 還是追隨著我們,這是什麼道理呢?就是我們沒有真正了解痛苦的因緣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因素產生痛苦?我們沒有把真正的因素找到。
所以經典上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內心產生了痛苦、壓力,我們會認為這是外在的人事給我壓力,我們第一個一定是心外求法,其實這是不對的。
就是你的心跟人事接觸的時候,你心中產生一個影像,心中那個影像給你痛苦,那個影像給你壓力,不是外在有一個影像給你壓力,不是這樣。
這就是說,我們今天想要離苦得樂,就像《楞嚴經》說的,你今天修行,就像帶著軍隊要去攻打賊,你要先知道賊在哪裡。你每天拜佛、持咒、修止觀,這是一種正念力;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正念力,你所對治的是什麼?
這個軍隊每天操演,但是你不知道這個軍隊要攻打誰、這個賊在哪裡?那你這個軍隊就是白白的訓練。
就是說當我們的內心,受用我們今生果報的時候,我們心中產生很多的計度分別、創造很多相似的影像,這個影像就會引誘我們生起貪、瞋、痴,生起殺、盜、淫、妄;這不是外境的問題,是我們心中捏造一個相似影像,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個遍計所執就是這樣安立的。
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一顆榴槤,這個榴槤是由種子生起的一個果報相,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當我們內心的計度分別跟榴槤接觸的時候,假設我們對榴槤生起好感的人,就會安立:哦,這個榴槤的相貌非常的甜美,顏色也非常的漂亮。這個時候,你心中已經不是在攀緣外境的榴槤,你內心已經出現一種相似影像,你自己捏造出來一個影像,這個影像是好的影像,
然後你對這個榴槤生起貪欲的煩惱,這個貪欲的煩惱是依他起,你開始造罪業,這個造罪業是依他起。但是你為什麼會造罪業呢?因為遍計執,因為你對這個影像產生錯誤的認知。所以依他起在造罪,是在遍計執的影像造罪;
但是它造罪的本身,這個惑、業、苦是依他起, 是因緣法;
而這個造罪的所緣境呢?它的所緣境是一種遍計執的相似影像, 是「無所有」虛妄相: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遍計執跟依他起釐清。就是說,我們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先捏造一個遍計執的相似影像,然後在這個影像裡面造善業、罪業。
你在這個影像造作的所有的法,都是依他起,因為它會現行熏種子,它以後也會種子起現行;
但是這個相似影像,它不是種子所生。不是種子所生,它怎麼有呢?是我們自己虛妄的分別心捏造出來的。正是我們修學佛法所要對治的一個虛妄相。所以這個地方要弄清楚。
你 看佛陀講話的口氣,是否定的、破壞式的,你看最有代表性的《般若心經》《金剛經》,乃至於《大品般若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佛陀在經文所釋放出來的觀念,全部是否定的,它也不是生相也不是滅相、不是垢相也不是淨相、不是增相也不是減相。當然因緣所生法是有增減、有生滅、有垢淨的,佛陀為什麼有時候肯定?有時候否定呢?當佛陀講話的口氣是否定的,是以一種「無所有」的角度來開顯法義的,那你就知道佛陀是在開演遍計所執。佛陀是針對你心中的妄想,來破斥你:這一切都是不對的,應該要消滅。所以你只要看到佛陀講到「無所有」的觀念,就知道他是在對治遍計執。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