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06 00:06:00瀏覽38830|回應5|推薦134 | |
今年四月中旬,我們在日本東北地區宮城縣的平泉,在周圍都是參天古木的中尊寺金色堂的一旁,看著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的塑像,和他的俳句碑「五月雨の降り 残してや光堂(綿綿梅雨摧殘萬物,唯有光堂依然璀璨)」,俳句是日本古典短詩,也稱俳諧。距離現在三百多年前的1689年陰曆五月,俳句大師芭蕉翁的「壯遊」,來到中尊寺;芭蕉翁的塑像,竹杖芒鞋,風塵僕僕模樣,令人不禁想起宋大文豪蘇東坡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趟日本東北旅遊,主要目的是賞櫻,所謂東北是指本州東北方的土地,包括山形、福島、宮城、岩手、秋田及青森六縣,四月中旬正是日本所謂「櫻花前線」自南而北,逐漸通過這些縣份的季節。這趟「賞櫻之旅」,從山形市開始,沿著櫻花前線的預測,一路追逐櫻花的「見頃(日文最適合的賞花期間)」。 我們的路線,先往南到山寺,再到會津若松,之後從郡山轉往北,經福島、仙台、鹽竈和松島,再從盛岡轉西,朝日本海方向,由秋田機場離境。這樣的路線,跟日本文學及文化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奧之細道」,在鹽竈、松島、平泉及山寺之間,有部份重疊,也就是第一段所提,在中尊寺看到的芭蕉翁塑像和他的俳句碑。
所謂「奧之細道」,是由日本俳諧大師松尾芭蕉所著的曠世文學巨作 -「奧之細道紀行」而得名。日本江戶幕府時代(1603~1867,中國為清朝),松尾芭蕉與弟子河合曾良,於元祿2年(1689)陰曆三月,從江戶(東京)千住出發,遊歷東北的福島、宮城,岩手等縣,後轉西到山形,再朝日本海方向的秋田,之後沿著日本海濱,經過北陸的新潟、富山、石川、福井、滋賀諸縣,相當於繞了一大圈,當年陰曆八月,再回到屬東海地區的岐阜縣大垣;一路跋山涉水,大部份靠步行,一小部份騎馬,整個行程歷時五個月,約走了兩千四百公里,師徒兩人將沿途所見所聞,及有感而發的心情,撰寫成俳句形式的「奧之細道紀行」一書;台灣也有不少松尾芭蕉和「奧之細道紀行」的粉絲。
日本東北地方,古稱蝦夷,江戶時代稱「陸奧國」,簡稱「奧州」,目前岩手縣第二大城仍名叫奧州,中文、日文的「奧」字,都有「幽深之處」的意思;儘管東北豪族藤原氏,在1087~1189長達100年時間,曾在平泉建立盛極一時的龐大勢力,但江戶時代,不管從江戶或京都看,日本東北都是邊陲之地,僻居本州陸地之一隅,遙遠偏僻,蠻荒未開;「細道」指小徑,「奧之細道」即奧州小徑之意。
這趟旅程有幸部份路線,跟三百年多前大師的奧之細道重疊,追隨大師腳步,找尋吉光片羽,透過他的俳句,感受他當時的心情,也替這一段旅程,增添不少人文氣息;那種感覺像小時候在鄉下,稻子收割時,夕陽西下,天邊片片彩霞,將黃澄澄稻穗染成一片金黃,大人在前忙著割稻脫穀,想儘快在天黑前,將工作告一段落;小孩子跟隨在後面,撿到一些不小心掉落稻穗時的興奮心情;因此就以「奧之細道拾穗」為標題。
松尾芭蕉1644年出生於伊賀上野(現三重縣),年幼時名松尾金作,父親是名低階武士,10歲時松尾芭蕉到一名高階武士(薩堂良忠)家當書僮,很幸運的,薩堂家是重視文化的武士,少主尤其喜好文學,他也跟著略通文墨;31歲由伊賀赴京都,翌年又轉往江戶,所以20歲以後的松尾芭蕉,大致是全職的文學工作者,特別是「俳句」。西元1681年弟子送他一棵芭蕉樹,種在庭園內,因此他將住宅命名為「芭蕉庵」,並在1682年開始使用「芭蕉」的稱號,因此一般大眾習慣稱他為「芭蕉翁」。
「奧之細道記行」,無疑是日本文學及文化的重要資產,在「奧之細道」上,松尾芭蕉遊歷過的地方,都立有紀念碑或文字碑。我們這一行在山形市的立石寺(山寺)、鹽竈神社、松島瑞嚴寺五大堂,及平泉的中尊寺,都看到了各式芭蕉翁的紀念碑或文句碑。
20世紀初,日本著名學者廚川白村曾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徵」,蘇東坡(1037~1101)寫出第一段提到的「定風坡」,正是他被貶謫黃州時候,心情必然鬱悶無奈,但很多他的著名詩詞,卻也是在這段時間寫出來的,著名大陸學者余秋里,曾以「蘇東坡突圍」,形容他這段時間的創作能量和質量,還說「優美的詩文,是對淒苦的掙扎和超越」,這似也符合「文學是苦悶的象徵」的說法;只是不知比蘇東坡晚生六百多年的芭蕉翁,千里苦行,寫出「奧之細道記行」的優美詩句時,心裡是否也有難言的苦悶?
一段旅程,跟隨大師的部份足跡,令人難忘。 ▲▼平泉中尊寺金色堂一旁松尾芭蕉塑像(上)及奧之細道標示(下),芭蕉翁塑像顯得風塵僕僕,他是1689年陰曆5月13日來到平泉,應該之後1~2天到中尊寺參訪。 ▲▼奧之細道由江戶(東京),逆時針方向,至岐阜縣大垣的詳細路線圖(上),我們這趟日本東北賞櫻之旅,由山形開始,也是沿逆時針方向,至秋田的路線(下),其中在鹽竈、松島、平泉之間及山形立石寺之間,有兩小段路線重疊。 ▲中尊寺金色堂一旁的芭蕉翁俳句碑,「五月雨の降り 残してや光堂(連綿梅雨摧殘萬物,唯有光堂依然璀璨)」,芭蕉翁當時用的日文,也像中文的古文或詩詞,頗為艱深。
▲金色堂外觀,其實所見是所謂「覆堂」,金色堂被包覆在「覆堂」裡面。
▲▼金色堂內部不能攝影,照片摘自中尊寺官網;金色堂1124年上樑,是中尊寺內唯一至今型式沒變者。2011年中尊寺以「平泉文化遺產」,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日本東北自古產黃金,藤原氏時代就開始與北宋有貿易往來,也造就平泉盛極一時。金色堂是在樑柱及佛像表面黏貼金箔,顯得金壁輝煌。
▲金色堂對面仍可看見以茅草屋頂,跟合掌村類似的茅草建築。
▲中尊寺的白山神社,每年春秋兩季,寺中僧侶會演出有所謂「能劇」,能劇是日本一種介於商業表演與祭典之間的表演藝術,在低沈的吟唱歌聲中,演員帶著面具演出,動作緩慢,氣氛神秘優雅。另一種日本著名的表演藝術是歌舞伎,算是商業表演。
▲▼已有些老態的中尊寺的本堂(上),及坡度不小參道(下),參道又名月見坂,兩旁參天杉樹,樹齡都有3~4百年。
▲中尊寺的山腳,有碑文說明,平泉是「奧之細道記行」中最北端的折返點,之後芭蕉轉向西往日本海方向。碑上也刻有「奧之細道記行」序文中的:月日は百代の過客にして、行かふ年も又旅人也。(日月乃亙古之過客,流轉歲月亦只是旅人。);明顯參考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中尊寺山門對面,松尾芭蕉「奧之細道」三百週年(1994)紀念碑。
▲▼鹽竈神社的鳥居及參道。芭蕉翁陰曆5月8日來到宮城縣鹽竈市的鹽竈神社,借宿當時附屬神社的法蓮寺,隔天再參拜鹽竈神社,法蓮寺後來明治時代廢寺。(Wikipedia)
▲▼鹽竈神社是全日本約110座鹽竈神社的總本社,地位崇高,是當時陸奧國第一神社,也是這一帶的守護神,掌管航海及交通安全,備受尊崇。下圖的志波彥神社,是明治時代遷移過來,掌管土地開發與農耕,芭蕉翁來時,還在別處。
▲鹽竈神社內遍值各色櫻花,據稱達35種之多,暮春時節櫻花盛開,景色秀麗。鹽竈日文有塩竈、鹽釜、塩釜等不同寫法,但都讀Shiogama。 ▲▼松島海港邊的「奧之細道」說明柱(上),及瑞嚴寺正殿(下),1689年陰曆5月9日,芭蕉翁來到松島(摘自Wikipedia)
▲▼松島灣内有上百個小島,小的只是個岩礁,海鳥銜松樹種子到小島上,很多島上長有松樹,因以得名。宮城的松島、與京都丹後的天橋立及廣島安藝的嚴島(也稱宮島),合稱日本三景。
▲我們從鹽竈市海港邊搭觀光船出海,繞行松島灣,再從松島上岸,可惜下午是背光,雖然只是多雲,也没下雨,但拍出的照片,海水不夠蔚藍,不無小遺憾。
▲▼福蒲橋,長252公尺,連接福蒲島與松島陸地,311東日本大地震時被嚴重損毀,以台灣日月潭觀光船行業的捐款重建,橋旁有中日文記念牌說明。
▲▼觀光船駛近松島時,岸邊有三個以橋連接的小島,上面古老寺院,卽是五大堂(上)。連結五大堂的紅色木橋,不是全鋪滿,只有兩條木板(下,摘自Wikipedia),稱「結緣橋」(男女牽手而過),也稱「透橋」(可以看到海水),據稱用意是勸人懷敬天之心,謹慎小心。
▲▼山形市的立石寺,也稱山寺,位在半山腰上(下圖左側石壁上),我們只在對面的山寺芭蕉紀念館眺望,並未攀登;立石寺眺望是我們此行的第一站,由山形直接過來,但芭蕉翁是由平泉折向西,再來到立石寺;參訪時是陽曆四月中旬,山上的樹林仍顯蕭瑟。
▲▼山寺芭蕉紀念館(上),以芭蕉翁及弟子(蕉門)的遺墨為主,蕉門有所謂十大弟子,稱「蕉門十哲」,河合曾良也是其中之一。芭蕉翁在1689年陰曆5月27日來到立石寺,據說本來不在原來行程内,聽人說不錯,才又折返;下圖是從山寺芭蕉紀念館眺望立石寺(摘自山寺芭蕉紀念館官網),芭蕉翁來時是陰曆五月底,樹應像照片一樣翠綠,也可聽到蟬鳴了,因芭蕉翁寫到「閑か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寂静一何極,漫山蟬鳴任東西,聲浸青岩裡。)」
▲山寺芭蕉紀念館遠望另一面週圍的高山,山頂猶見殘雪。 2018/07/16 16:38 Dear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奧之細道」拾穗」一文,已經登上udn部落格粉絲專頁,歡迎有空前往觀看。^_^ 非常謝謝您的好文分享,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連結到您的文章。如此文有原因不希望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2018/08/01 10:48 Dear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奧之細道」拾穗」一文,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旅遊頻道│下拉選單│編輯精選,歡迎有空前往觀看。^_^ 非常謝謝您的好文分享,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連結到您的文章。如此文有原因不希望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