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11 18:01:00瀏覽229|回應1|推薦7 | |
民主聖地 試問台灣有幾個民主聖地?A黨曾經於甲地在選舉中擊敗B黨,所以甲地就是民主聖地?A黨向來在乙地的選舉中擊敗B黨,所以乙地也是一個民主聖地?可是,既然每位選民手中的一票都是神聖的一票,為何你投票的地方叫民主聖地、而我的不是?到底民主聖地的定義為何?誰來定義民主聖地?又如果在甲地的選舉中,選民曾經選出一位政治人物,但其政績乏善可言,甚至敗壞官箴、違法亂紀,則甲地可稱之為? 年輕選票 按某些原則分類,在合格的選民之中,部分可歸類為弱勢族群選票、公教族群選票、年輕族群選票…等。在競選期間,候選人可能針對不同族群,提出對應的訴求以爭取認同。為了年輕族群選票,訴求常圍繞在購屋、育兒、創業等的政策,其訴求的背後,可能是年輕族群認為其身處於不公平競爭的社會之中而為弱勢的一群。既然年輕,不外乎剛於學校畢業、或是畢業數年,其學歷背景可能是職場上較為著重的一個考慮因素。可是對於一個聲稱擁有博士學位但論文卻隱藏不公開的政治人物,怎不見年輕族群聲厲質疑?因有學位而取得加封晉爵的資格,但其學位真實性受到懷疑、他人卻又無從取得驗證,難道年輕族群只看福利、不計公平?年輕族群是否想過,你現在的福利可能就是你日後的負擔?你現在忽略公平與否,你日後可能就因不公所苦? 選舉造勢 競選期間,候選人的各種造勢活動,不管是在台上聲嘶力竭、還是遊街拜票,無非就是藉以爭取認同。若沒有競選總部、沒有造勢大會的選舉,你會去投票嗎?造勢活動的內容若難與候選人的政見相關,也許最起碼可喚起選民意識選舉的到來。可是,提醒選民投票,不是非得藉造勢活動,而造勢活動也未必非得搞個誓師大會、遊街拜票不可。但如果候選人的人格品行、過往績效、未來政策,因各種造勢活動而導致民眾失焦的話,這種情形就是選舉的陋習、民主的障礙。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