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14 00:32:06瀏覽3290|回應0|推薦154 | |
八斗子往瑞芳的濱海公路上,遠遠看到「鯊魚煙大王」的招牌,宛如路標指著「深澳到了」。 再深入到深澳漁港內,則有「阿華現流鯊魚羹」,很多人路過深澳,總會來品嚐一下,這味具代表性的小吃。 「阿華鯊魚羹」因為物美價廉,經濟實惠,報紙及旅遊書都曾介紹過,是當地著名的小吃店,上門的食客還不少。 靠近港邊的店面延伸至道路,二旁擺設桌椅,中間留下車道,食客用餐時,車子就從旁邊經過,這樣的「奇觀」似乎行之有年,竟然沒有人抗議違建或阻礙交通,想必已是見怪不怪。 所謂「現流」,就是「剛從海底撈上來」,絕對新鮮的代名詞。 鯊魚先經裹薄粉油炸後,加上蔬菜、香菇、木耳等,再和湯結合,最後以烏醋把鮮味提出來,就成了鯊魚羹。 品嚐過後,我得老實說,鯊魚好像不適合作羹,過於軟嫩的口感,嚐不出「現流」的鮮甜,也沒有羹的嚼勁。當然只是我個人看法,好此道的大有人在。 飽餐過後,來逛逛漁港吧。 深澳漁港位於東北角海岸,介於八斗子與瑞芳交界處。 深澳雖是個小漁港,卻是全台小管捕獲量最大的漁港。 捕魚船上掛滿集魚燈,利用魚的向光性,在船上點燈來吸引魚群靠近。 不過這樣的做法過於耗電,據報載,成功大學設計一套LED集魚燈模組系統,不僅比較省電,而且還可以透過燈泡擺設,創造出獨特的「誘魚光形」,集魚效果更佳。 深澳漁港附近是磯釣著名的漁場,很多漁船兼營載釣客出海,紅色救生衣大概是給釣客穿的。 興起休閒海釣活動的深澳漁港,是船釣最重要的出海港之一,亦是全台海釣船最多的港灣。 一艘漁船載著釣客出航,回航後還可馬上品嚐「現流」的鮮魚美味,豈不快哉! 從漁港北面望去,岸邊岬角的巨石岩壁側面,神似印第安人酋長的臉龐。 從頂部延伸的樹叢恰似飄散的長髮,配上尖聳的鼻子和鮮明的輪廓,真的很像電影中看到的印第安人酋長。 深澳舊稱「番仔澳」。番仔澳地名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為此地曾為昔日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所居住的聚落;另一種說法是深澳岬角的巨岩壁側面神似印第安人面象,所以稱為「番仔澳」。 據考證,前一種說法較為可信,而「番仔澳」地名充滿歧視,在原住民的抗議下,才改名為深澳。 為了這個令人嘖嘖稱奇的巨岩,特別設立酋長岩公園。 漁港邊有步道通往公園。 入口處,看到一間廢棄的造船廠,剝落的水泥露出紅磚,屋角則以漂流木裝飾,背景是天空與酋長岩,整體看來有點印象派風格。 近看巨岩,酋長的神韻和氣勢更為懾人! 距離美國南達科他州卡斯特城幾公里外的黑山上,坐落著一尊世界最大山體雕像,這尊名為「瘋馬」的雕像是19世紀一位誓死保衛領土的蘇族印第安人酋長的別名。 1876年,「瘋馬」率領蘇族人,聯合夏安族和阿拉帕霍人在小比格霍恩戰役中擊潰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上校率領的第七騎兵團。 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蘇族酋長亨利·斯坦丁·貝爾1939年邀請科爾恰克為「瘋馬」塑像,並將地點定在以卡斯特上校名字命名的卡斯特城幾公里外的黑山上。(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621346) 國外的酋長雕像由人工塑造出來,深澳的酋長岩可是自然行成,未經人工雕琢呢。 看解說牌中的舊圖片說明:酋長岩底下滿佈營建廢棄土,滿目瘡痍,將現有廢棄物篩選作為花台背填料,再鋪上草皮,才成為目前所見的公園。 酋長岩深入湛藍色大海,廣袤而深沉,充滿神秘。 不知是誰說的:「常常我們說的海,其實只是海平面而已。」人類對大海的認識,表象多一些,誰能了解海底下蘊藏多少豐富的資源,又蘊含多少深不可測的力量? 過去由於大量開發海岸土地,致使許多海岸特殊地質景觀遭受嚴重破壞,近年才有保育觀念的抬頭。 原有海岸沖蝕區不再拋擲消波塊,改以現地砂岩塊石回填,以維持天然海岸的自然度。 然而,保育有如亡羊補牢,遠遠比不上破壞的速度和層面。 佈滿大小礁岩的海岸,隨處可見廢棄的房舍地基,大片的海岸漂流物與垃圾。 這裡並不是觀光區,無人管理及維護海岸的整潔,很抱歉,酋長岩背後就是這幅景象。 核一核二將除役,北部地區面臨缺電危機,台電深澳電廠擴建計畫「重起爐灶」,預計在番仔澳灣興建一座長達1464公尺、寬40公尺,高出海面10公尺的卸煤碼頭,環保團體形容相當於三座一○一大樓橫躺在大海中。 卸煤碼頭對海洋生態影響深遠,台電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不會有污染」。
「白人所至之地,紅人奔逃。」白人登陸美洲,是北美印第安人災難的開始。 卸煤碼頭如果真的興建,將是海洋浩劫的開始,深澳酋長會像「瘋馬」一樣,率領族人誓死保衛領土嗎?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