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05 00:33:46瀏覽3396|回應5|推薦170 | |
冷鋒過境,高山氣溫下降,滿山初寒乍紅。 這片楓紅是由「楓香」彩繪而成。 葉似楓(即槭樹),有脂而香,是為「楓香」。 楓香是台灣的原生樹種,不屬於楓樹科(舊稱槭樹科),為金縷梅科,但也是台灣很常見的紅葉樹種。 台灣的楓香很普遍,盛產於平地至中低海拔山區,城市植栽的行道樹更是隨處可見,但平地高溫的氣候不容易讓楓香變色,甚至被誤判不是真正的紅葉樹。 「陽明山之旅」的作者陳世一先生認為,「楓香是金縷梅科,不是楓樹,日本人剛來台灣時,發現楓香的葉子也是掌裂的,誤以為這樹和北方溫帶的楓樹是同科,而且汁液又香香的,所以取名叫楓香,後來,發現台灣另外有楓樹,可是,楓香這名字已經取了,所以,為區別起見就把台灣其它原本該是楓樹科的樹命名為槭樹科,如台灣紅榨槭、掌葉槭、尖葉槭、樟葉槭等,……時常聽到許多人看著楓香在納悶,為什麼楓葉不會變紅呢?我就覺得有點好笑,找錯對象了,當然看不到紅葉。」 這樣的論點有待商榷,瞧,武陵的楓香火紅得很呢,至於平地的楓香不容易轉紅,是氣溫不夠嚴寒加上水氣不夠所致,並不表示楓香不會變色。 紅葉的產生是因為葉綠素分解後,其他的色素如胡蘿蔔素和花青素等因而顯現,使葉片呈紅色或黃色。(來源:台灣特生中心) 台灣地處亞熱帶,秋季落葉前平地氣溫仍高,楓葉不易轉紅,俟第一次寒流來襲時,因氣急驟下降,葉綠素尚來不及轉化為葉黃素和葉紅素,樹體已迅即分泌離層酸,促使樹葉掉落,所以台灣平地不容易見到楓紅落葉飄零的景象。(來源:台灣特生中心) 楓香和青楓各屬不同科之植物,因俗名近似,常被混淆,很多人以葉形外觀「三楓五槭」來分辨楓與槭的差別,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不但有時楓香葉也有五葉,光看形狀會搞錯,就連楓與槭樹名稱,學者都曾搞混相當長的時間。過去,日本植物學者曾把楓香誤稱為楓樹,楓樹誤稱為槭樹;經過現代學者正名後,才把過去的楓樹稱為楓香樹,槭樹則稱為楓樹。(來源:聯合新聞網) 兩者最簡易的分辨法即是青楓的葉對生;楓香是葉互生。 而所謂的「葉對生」、「葉互生」又該如何分辨? 從莖上的同一個定點向左右平行生長,稱為對生。 互生為一左一右不在同一定點生長,一個點上只長右邊或左邊,另一個點再長。 中正亭的池塘,將楓紅美景烘托得更加美麗脫俗。 潺潺流水與彩葉相映,秋日詩意濃厚醉人。 日本遍野楓紅的景色,總是吸引國人去賞楓,台灣受限於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看不到成片驚心動魄的楓紅,但位於中高線的山區,仍可欣賞到小而美的楓景。 雖是陰天,反差略小,色彩依然明艷動人! 楓紅點綴小橋、流水、茅草亭,不是頗有古詩詞的意境嗎? 紅葉之美,古代無數騷人墨客,題詩吟誦。 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楊萬里的「小楓一夜偷天酒,卻情孤松掩醉容。」 王實甫的「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楓林醉。」 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歷代詩人描寫紅葉增添秋色秋景之美的詩句不計其數,根據某些學者的意見,他們認為古詩文所稱的「楓紅」,應該是指槭樹的紅葉,而不是楓香的葉子,然而「楓紅」的共同點,就是使得詩人們都醉了。 溪流輝映的浪漫、落葉漂浮的詩情。 也使得丘比特醉意酣然,情不自禁射出愛神的箭。 公黑天鵝在前、母黑天鵝在後,雙雙來到水塘邊。 在牠們互相看著對方時,愛神以金箭分別射向牠們,被一箭穿心的二隻黑天鵝,從此形影不離。 聽聞喜訊,紅葉高興地轉圈圈,隨著水流悠遊浮蕩。 在這一季冬,武陵醉愛楓流。
附註:因連日下雨,多處路基坍方,台七甲路況不佳,請小心駕駛;雨天不建議前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