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18 00:21:14瀏覽8014|回應3|推薦159 | |
天氣晴朗時,喜歡到海邊兜風,有時並無特別目的,就只是隨意走走,卻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馬崗漁村就是其中一個收穫。 馬崗是台灣最東邊的漁村,位於東北角濱海公路約108公里處,就在三貂角燈塔的山腳下,若不特別注意很容易錯過這個不起眼的小漁村。
馬崗漁村真的很小,全村只有一條馬崗街,所有村民的屋子、村裡唯一的廟和活動中心都在這條街上,放眼望去一覽無遺,有外來遊客進來,也是一眼看穿。 村裡最大的建築是這幢里民活動中心,又叫作「老人長壽俱樂部」,想必這裡是村中長者精神寄託之所在。 外面太陽照不進屋內,一個阿婆坐在黑暗中,坐著她孤獨的身影。 一間小小的土地公廟是村民的信仰中心,廟前廣場也兼作籃球場。 出太陽的日子,也兼作石花菜曬場。 基隆到東北角一帶,很常看到曬石花菜,這個時節品質佳,膠質多,六月以後水溫漸漸升高,石花菜就會枯死了。 村子裡的房子大多是利用當地石材搭建的石頭屋,雖然其中有些已經改建成新式的水泥樓房,整體而言仍保留了傳統漁村舊有的風貌。
馬崗的村民雖不多,貓咪數量卻非常多,幾乎要成為猴硐之外的另一個貓村。 村子裡隨處可見貓咪的蹤跡,為何有這麼多貓咪在這裡?我想原因不難理解,愛吃魚的貓,聚集在漁村是理所當然,另外老舊房子洞口多,養貓可以抓老鼠,所以貓群越聚越多。 好在馬崗是一個完全沒有觀光味的地方,這些貓咪不必忍受閃光燈的騷擾,不必忍受被品頭論足的難堪,牠們活得有尊嚴,活得自由自在。 一隻黑白貓在散步,我被牠高雅的姿態迷惑了,悄悄地尾隨牠。 牠似乎也不在意,帶我去看一間保存完整的石砌老屋。 馬崗的地理位置和卯澳相距只有一公里,後者最具代表性、最有價值的景觀莫過於石砌老屋群,馬崗的石頭厝數量雖然遠比不上,這種傳統石砌的形式,仍可發現先民打造堅固家園的智慧。 斑駁歲月留下的記憶,有一種古樸懷舊的美感。 好像貓咪神秘的眼睛,充滿了故事性。 村內居民多靠著捕魚、養殖漁業為生,村前就是漁港。 漁港是利用村前石灘炸挖闢建,水深僅約1m,漁船屬於近海漁業的小船,多至龜山島及三貂灣漁場作業,當日往返。 離村子不遠的海邊,還有一些人工的養殖場,一層層水泥塊構築在海上,看來不是很賞心悅目,卻是漁民在捕不到魚、不得不另闢的魚場。 港口北側為一片寬廣的海蝕平台,春季著生綠油油的藻類。 由於附近海域是「黑潮暖流」和「大陸沿岸流」交會處,水溫與海流隨著四季變換而有所不同,因而造就多采多姿的海洋生物,特別以藻類及軟體動物最為豐富。 這塊表面相當平坦的海蝕平台,形成了長寬各約百餘公尺的潮間帶,適合以步行的方式觀察生態。
據說這裡是台灣北部海域生物種類最多的地區,在潮池裡或石塊下,有海葵、鐘螺、珠螺、海兔、寄居蟹和螃蟹,低潮帶附近則有許多小杉苔、珊瑚藻、海葵、藤壺和海鞘生長。
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認識了海濱生物的生存習性,以及外形特徵、族群分布、常出沒的位置,把潮間帶當成一所戶外的生態教室。 這堂課上得絕對不枯燥無聊,許多只能在課本相遇的生物,一一出現在眼前,孩子們的驚喜笑聲不止:原來除了玩水,海邊也可以如此有趣。 在老師的提醒確認下,所有被觀察的生物均已放回原來棲地,孩子們才意猶未盡的離開。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四周都是海,但是我們的父母、師長從小就告誡說:海很危險,不要獨自去海邊玩水。對於海的印象,只有「可怕」。 長大以後,對海不再恐懼,下水撈魚.抓螃蟹.找貝殼,努力消費海洋資源,換來的是讓大海生病、環境惡化。 從小帶引孩子接近海,從不一樣的角度認識海洋,讓他們建立保護海洋的觀念,而觀察潮間帶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資訊來源:東北角風景管理處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