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04 00:27:30瀏覽2974|回應1|推薦140 | |
苗栗是個多山的丘陵地形,許多小鎮及村莊皆散佈在山巒之間。 其中,東河村是南庄鄉面積最大的村莊,村內賽夏、客家、泰雅三種文化並存,豐富的人文以及壯麗的自然景觀是東河村的特色。
東河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主要對外道路為鄉道苗21,延著東河溪畔連絡南庄市區。 東河村在日治時期稱為大東河,村名即源自於大東河溪。 東河溪發源於鹿場大山、與發源於八卦力山的蓬萊溪,在南庄老街附近合流後,稱為中港溪。 東河溪由源頭至南庄全長約18公里,因河階落差大,陡降河床形成風美瀑布、鹿場、神仙谷、石壁峽谷、三角湖、藤坪古道、向天湖等景點,可說是南庄老街延伸而出的一條深具特色的風景動線。 可惜山區土石流經常肆虐,道路破壞中斷,東河村時常成為山中的孤島,美麗的景點無路可循。 這不只是東河旅遊市場的無奈,更是當地居民無力可挽的痛。
跨越東河溪的東河吊橋,長185公尺的大跨距,是鄉境內最長的一座吊橋。 東河吊橋連繫了東河村兩岸的聚落,橋上裝飾著原住民圖騰,看來頗具原住民風味。 民國59年,芙安颱風侵襲致東河溪山洪爆發,中加拉灣部落聯外交通中斷,旋於民國62年興建東河吊橋。 數十年來,東河吊橋在山洪肆虐下,不斷被沖毀待修,一再淪為危橋的命運。 於封鎖線外,遙想佇立橋上遠眺: 山谷峰巒疊嶂、溪水碧綠清澈。 多情油桐花,願伴青山共白頭。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白頭如故。這是下一個山洪來襲前的寧靜。 東河吊橋旁的東河國小,是東河村唯一的最高學府,距離最近的中學為數公里外南庄市區的南庄國中。 這所迷你的小學校,目前學生人數92人,其前身為日治時期設立的大東河番童教育所,創立於民國前二年,校史已有百年。 東河國小的位置原來不在這裡。 民國59年那場颱風,東河國小遭洪水沖毀,校舍流失,隔年闢地重建,為配合學期開始,於61年新學期遷入現址。 如今學校與聚落均已遷居高地,四十年來未再發生嚴重水災及土石流,學生和居民才能高枕無憂。 距離不遠的「瓦祿」休旅車露營場,原為東河國小舊校地。 東河地區舊稱「瓦祿Wa lo」,賽夏族語是蜂蜜或糖的意思,有如聖經提到的「奶與蜜」之地,乃指一塊肥沃、豐富的美地。 然而,因過去濫伐山林,造成民國59年那場大災難,人們應該從慘痛的代價學取到教訓:多種樹總是不會錯的。 油桐樹雖然不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樹種,但它的生長速度快,生命力旺盛,不出幾年就能茁壯成林,對土地仍然有不可抹滅的貢獻,在桐花季期間還能吸引遊客,達到地方政府「帶動休閒旅遊產業」的目的。 「瓦祿產業文物館」,提供旅遊景點的諮詢服務,是遊客瞭解東河地方特色的好地方。 這間木造日式房子,造型十分典雅,其前身為老東河派出所,興建於民國26年,由本地的居民服義務役幫忙完工。 台灣光復後仍然繼續使用,至民國77年派出所遷出後,經長年閒置而荒廢。
民國91年東河社區開始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為延續老派出所歷史意義及文化價值,社區極力爭取重建經費,於民國94年在原址上依照原建築樣式,興建「瓦祿產業文物館」。 館內的老照片訴說歷史,手工藝品呈現原住民工藝文化之美,村史資料記錄「瓦祿」今昔……,一點一滴賦予老派出所新生命。
每年四、五月時,滿山的油桐花開遍,非屬於客委會推薦的主流賞桐景點,但因為遊客不多,多了隨遊隨走的愜意。 文物館後方有一條木棧道,不知通往哪裡?我們好奇地跟著帶團的導遊走。 谷地裡的木棧道,沒有太多高低起伏,走起來很輕鬆。
我以為步道會通往山林深處,沒想到竟然是通往一個聚落。 聚落小小的,一眼可望盡,但有街道、房子、還有幾間商店,盡可以自給自足。 東河村最早是賽夏族、泰雅族居住的地方,清代末期漢人始進入開墾,東河村與發展礦業、林業的南庄不同,居民主要生產香菇、高冷蔬菜和水果,也有少部分以經營觀光業為生。 和台灣大多數務農的鄉鎮一樣,年輕人多外出工作,剩下老人和小孩,我們在聚落探頭探腦,形跡可疑,本來在吹笛子的小朋友,反而好奇地回望我們:這二個怪叔叔怪阿姨在做什麼? 我好想告訴小女孩:賽夏、客家、泰雅三種文化並存的地方並不多,妳的家鄉就是一個聚寶庫。 這是一個沒有觀光味的聚落,導遊帶領的團體客片刻未停留,而是往另一條小徑前進。 抬眼看山頭上的點點白雪,我明白了,導遊要帶遊客去看桐花。 這條導遊口中的「桐花祕徑」,並不如想像中令人驚艷,但形成如隧道般的林蔭步道、灑下一地的落花如雪紛飛,也是好迷人。
這片油桐林就在聚落上方,五月雪如十二月風暴來襲時,朵朵桐花飛入尋常百姓家。 不論是原住民、客家居民,他們胼手胝足在山林之中,開闢出一片天地,一個安身立命、一個稱之為家的地方。
資訊來源:南庄鄉公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