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1 00:22:19瀏覽4469|回應8|推薦179 | |
石門水庫的名稱很有氣勢,它位於大漢溪中上游段,因為溪水出口處有雙峰對峙,狀如石門而得名。 石門水庫興建緣起,主要原因是大漢溪上游陡峻無比,無法涵蓄水源,下游地區常有水旱之苦;政府於民國45年興建水利工程,花費八年時間完工,集水區面積763.4平方公里,具灌溉、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多功能效益。 石門水庫曾經是北部最知名的觀光旅遊勝地,我記得小學畢業旅行就是石門水庫一日遊,印象中湖水比天空還藍。 水庫雖可涵蓄水源,仍需「靠天吃飯」,雨水不進帳,後池堰底下的樹都冒出頭來了! 水位過低時,供水必須採取分區限制,水庫超過滿水位時,亦非好事。 由於土石壩的特殊性質,必須將水量控制在一定水位,否則將危及洩洪道的安危,進一步影響整個水庫的生命,所以每逢颱風大雨,必須洩洪。 溢洪道為鞍部瀉槽式,最大溢洪量每秒11400立方公尺,大量的湖水在長約133公尺的大壩直衝而下,壯觀的景象有如萬馬奔騰,總吸引許多遊客特別前來觀賞。 石門大壩洩洪奇景,深深撼動人們的心。然而,大壩洩洪也可能造成大台北及桃竹地區嚴重的水災,更是人們的心頭之患。 過猶不及都不好,如何保持在中庸之道,像一道老天爺出的試題,考驗著石門水庫。 乘船遊湖向來是水庫的招牌活動,只要搭上游艇,即可投身湖心,化為湖光山色中的一景。 不過,隨著石門水庫周邊的觀光業沒落,乘船遊湖活動也跟著式微,一排老舊遊艇閒置著,等不到撘船的乘客。(其實任何水上活動都會造成水庫優養化,減低水庫壽命,能避免則避免。) 水庫禁止釣魚,卻見捕魚船出入頻繁,應該是專門捕水庫中的魚,賣給附近的餐廳。 石門活魚大餐向來名聞遐邇,從活魚三吃到活魚九吃、十吃,是許多老饕來這裡的主因。 為了降低水庫優養化程度,水資源局曾在2010年大量放養魚苗,分別為大頭鰱、草魚等,據說大頭鰱可吃水中浮游生物,草魚可吃布袋蓮、浮萍等植物,這些魚種對水庫的水質淨化有很大的幫助。 等到魚長大了,又進入人的肚子裡,這不就是魚幫水、水幫魚、魚幫人?哈哈! 嵩台位居石門水庫的高點,地理位置甚佳。 登臨其上,湖光山色盡入眼簾。 潭影碧心,風光如畫。 石門水庫是老風景區,沒有新奇刺激的遊樂設施,也沒有夢幻維美的偶像劇場景,吸引不了年輕人,來的大都是中老年者居多,我曾聽過一位先生對同伴說:孩子聽說要來石門水庫,全都不感興趣,還好有老朋友陪同,回味年輕時候的湖光山色。 石門水庫現在不一樣了,為了水土保持植栽3000多棵楓香、青楓,如今樹齡都超過40年,在秋冬季節成為熱門的「楓」景區,來賞楓獵紅的攝影愛好者很多都是年輕人,他們也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石門水庫回憶。 楓紅映大壩,只此一處,別無分號。 楓紅經過一個多月的鬧騰,漸漸謝下老葉,正是醞釀新生命的開始。 看倌!如果您以為楓紅褪去,石門水庫已無留戀之處,打算掉頭回去,那就太可惜了,由茄苳樹創造的冬景,並不遜於楓樹林。 茄苳樹在台灣算是極普遍的樹種,因為它抗風、抗污染、易栽培且少蟲害的優點,被大量栽種在市區當成行道樹。印象中總是綠油油的葉子,一夕之間由綠轉黃,差點不認得。 茄苳別稱秋楓樹,顧名思義也像楓樹一樣是變葉植物。 然而,茄苳樹真的太常見了,我完全沒有印象茄苳也會「以色誘人」,我是不是活得太麻木了? 三出複葉,葉緣有鋸齒狀,還好茄苳的葉子很好認,我沒有認錯。 據說茄苳的成熟葉片曬乾可以泡茶,將嫩葉和蒜頭一起塞入雞的肚子裏燜煮,就成為著名的鄉土料理「茄苳蒜頭雞」。 湖堤邊的茄苳樹完全卸下黃葉,枝上掛滿串串褐色果實。 茄苳在春天開花,經過大半年才結出果來,一結就是滿樹滿枝,豐盈的喜悅。 不同於黃葉的蕭瑟,纍纍成串的果實,映著湖水的藍,又是一種風情。 茄苳是有名的誘鳥樹,冬天結的果實更為珍貴,可以讓野鳥填飽肚子,一整個冬季不會挨餓。 果實和樹子(破布子)有點像,夠成熟時也可以讓人們生吃,只是味道不好,如果加糖或鹽醃漬去澀,便能吃到可口鬆軟的果肉。 茄苳壽命長,可生長成巨樹,所以又別名「重陽木」,埔里有棵一千二百多歲、為當今台灣最古老的茄苳樹。 長成巨樹的茄苳,常成為民間信仰膜拜的「樹王公」。 事實上,茄苳樹是雌雄異株,雄株開花不結果,雌株才會結果,下次看到結實纍纍的茄苳老樹,可別貿然的喊「茄苳公」,請尊稱她一聲「茄苳媽」。 人為的過度開發,已造成石門水庫嚴重的淤積問題,水庫壽命逐日縮短之中,令人憂心。 希望這些象徵長壽的茄苳樹,可以庇祐水庫延年益壽。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