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08 00:28:12瀏覽6570|回應5|推薦68 | |
有朋友問我,寫了一百多篇遊記,從南到北的景點多少都有涉獵,關於家鄉基隆的篇幅卻少之又少,問得我暗叫慚愧!也許因為太熟悉,反而容易忽略,正所謂的「近廟欺神」吧?也或許因為太親近,不知該如何把他們介紹給外人?多了怕太過,少了怕不足,總之是二難。 基隆有名的旅遊景點很多,我想從我的秘密花園開始--友蚋(ㄖㄨㄟˋ),一個冷僻的地理名稱,一處鮮為人知的溪林幽地。 友蚋座落於五指山區內(距離二蔣預定移靈的國軍公墓不遠),曾經是一個繁榮的礦業聚落,作家劉克襄曾多次走訪過友蚋,將其行旅發表於2002年出版的「迷路一天,在小鎮」一書中,實際上劉克襄的足跡是跟隨日本攝影學家野澤英治,在1970年代曾留下影像,記錄消失中的黑金歲月。 . 近年來,觀光旅遊抬頭,沉寂的友蚋終於被注意到了,基隆市政府將之規劃為「友蚋生態園區」,以現有的山青水秀資源,塑造成為基隆的後花園。 從台北前往友蚋,走中山高速公路,由五堵交流道下,徇指標沿著友蚋溪岸而行,約三、四公里,可抵達友蚋。 . 首先會遇上一座古橋。 . 古橋很小,大約只能容納二個人側身而過,長度也僅只七八個步伐,跨越在友蚋溪上,聯繫著二岸人家。 暗灰色的古橋,不論遠望近觀,都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或許是因為佈滿青苔的橋身,述說著歲月的故事,呈現出滄桑美感。 古橋的正對面是昔日的台車道,已闢建為壺穴景觀步道。 步道長約一公里,沿著溪岸而行,溪谷有壺穴地形。 綠林掩映中,發現一個個「石面桶」,頗有野趣。 走完步道,回到主要道路,看見702公車行駛在桐花道上。 這片油桐林雖然年輕,卻是長在路邊很好親近。 白花覆蓋綠樹,在陽光下招閃得好耀眼。 友蚋有三多,一是橋樑多,二是礦坑多,三是土地公廟多。 友蚋溪因支流多,橋樑是二岸居民的集體記憶;礦坑隨著時代的變遷,多已煙沒於荒林之中。土地公廟則有增無減,一路行來發現有十幾座之多,可能是早期以煤礦維生的社會,特別依賴宗教信仰。 桐花有土地公庇祐,長得特別健康、碩大。 一般的油桐花五瓣,滿地落花,獨發現一朵有八瓣,讓我嘖嘖稱奇。 續往前行,到了友蚋最熱門的景點「石公潭」。 石公潭位於友蚋溪上游,溪流至此處形成淵潭,後來有早泳會的會員築壩阻溪,使小潭擴大為長約五十公尺、寬約十餘公尺的人工湖。 潭水清澈見底,林木圍繞在溪畔,魚兒在水裡悠遊,潭水又映著綠蔭,好一幅靜水閒波的畫面! 白千層的根部淺淺的繫在土裡、露出水面,堅韌的生命力令人嘆服! 越往深山前行,山勢越峻奇,陡起的山頭裸露出砂岩,形成特殊的峭壁景觀。因山頭一側陡峭,一側平緩,所以被稱為「單面山」。 豈不是,有些兒赤壁賦裡江岸望壁的況味? 路邊又見一座古橋,名為「雙孔橋」,這是昔日運煤台車通行的橋樑。 友蚋地區從礦坑開採出來的煤炭,都是以習稱「三分仔車」的蒸氣火車頭在舖設的鐵軌拖拉的;除了運煤之外,也被用來運輸人員和一般生活用品。 想像台車經過古橋,思緒定會隨著橋下涓涓的溪水與隆隆的台車聲混合交融。 . . 凡有古橋,最先浮昇的橋影,不免都是它那交錯在繁花、綠葉和白水間的橋身了。 友蚋的山泉水質佳甘醇,遠近馳名。 山泉終年不斷,據說是當地農友自掏腰包接水管,把泉水引至路旁免費供大家取用,路上常見有人騎車、開車去載幾桶泉水,回去好泡茶。 好懷念那段載山泉水的日子。上山時桶子是空的,車子輕快地在蜿蜒的山路馳騁,享受兜風的樂趣;下山時桶子裝滿水,只要速度稍快或轉彎,總聽見嘩啦嘩啦的水聲,外子和我玩心大起,故意加快車速,水溢出的聲響更大,回到家可能只剩半桶水了。 友蚋通往萬里的產業道路上,溪流越見清澈湍急,溪谷更顯翠綠迷人,即使在枯水期,溪水依舊充沛,流水淙聲悅耳。 瑪陵是我的第一個秘密花園,友蚋則是我的第二個秘密花園,瑪陵在北二高之後、又加上一條快速道路開膛剖肚而過,我的第一個秘密花園負傷忍痛、面目全非;友蚋僥倖逃過一劫,仍保有山林的靜謐與野趣,我珍惜也感恩,還擁有我的第二個秘密花園。 歡迎朋友們來我的秘密花園作客。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