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10 23:54:21瀏覽396|回應0|推薦0 | |
今年的閱讀,很慢,進展不大。 閱讀一本書,什麼樣的速度纔合適?有人追求速度至上,看得快自然有時間看更多;有人是理解品味為先,快慢不定,隨心所欲。 讀速,也取決於書籍內容:有無趣味、艱深與否?對於大眾取向的娛樂小說,與學術專業的理論研究,二者的閱讀速度,想必不一。 環境與心境,亦會影響閱讀的意願與快慢。 每晚睡前,我固定會小讀片刻。隨就寢時間的早晚或精神狀況的好壞,來決定閱讀的多寡。如果可以,自己傾向能夠告一段落的閱讀長度。一章、一篇,或一節,有頭有尾,自成天地,方便下次銜接,不用花太多心神去回想、重新連結。 最近睡前讀《我是那》。作者的上師是印度教吠檀多不二論的大師,屬於九聖傳承,該傳承的尊者也出現在藏傳佛教的八十四成就者中。此書是作者早年與訪客的問答集。 想要了解佛教,不能只有佛教。深入其中,還要能遊乎其外;透過不同宗教、心靈的眼光,可以觸類旁通,互相發明,甚至釐清人云亦云播弄光景造成的葛藤。 如同十二因緣,我看過最好的說法並不是出自佛教,而是來自克里希那穆提。早期的緣起,是數支不等的說法散見在經典;十二支的說法,更像是後人的整理總結。因此在十二支連結的解釋上,便出現意思重複、略有扞格的現象,還引申出了三世二重因果的解釋。 所謂的文本,不見得把所有的版本整合起來,就是最好的版本;因為那是整理的文本,不一定是符合真實的版本。 克依著自身對心智的觀察,講述了生起運作的流程,此流程恰好暗合了十二支中數支的說法。不依循傳統的模式與解釋,反而更貼近了心智的運作。後來泰國的佛使尊者,認為十二因緣是在內觀中所觀察到的心識運作的過程,將其扣緊了實修的立場,這與克的見解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我是那》呢?此書呼應了佛教《金剛經》中的說法,同時對於禪宗、中觀皆有很好的發明。雖然作者不是佛教徒,自始至終都是從自身的證悟進行回答。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