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明白
2020/03/15 00:22:23瀏覽343|回應0|推薦0

心念的轉變會讓人對世界的感受跟著改變。

這陣子的早晚稍涼,而近午如夏,熾熱的陽光明亮非常,有一瞬間,我想起以前抑鬱迷茫的學生生活。

無垠藍天,雲朵飄流,綠蔭環繞,午休後的心念遲滯疏懶,有一點寂寥,擴散蔓延。

想了解一件事有無意義,死亡是最好的檢驗。當一切將要結束,進入倒數,平時的投入熱中,會讓人哭、使人笑,帶來歡樂、痛苦等諸多煩惱的事,是否會變得不再重要、無關緊要?

有人說這是針對有無未來而調整的方針。認為還有明天,就會計較今天;一旦沒有明天,可能連今天都放棄把握可有可無。

可有可無,是因為無法有而只能無,不是心甘情願卻又無可奈何。

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能夠通過死亡的檢驗。意義是人賦予,而可以被賦予的就可以被奪走。於是我們需要透過信仰的力量,讓自己對所賦予的意義深信不疑。

佛教講求中道。中是不偏不倚非斷非常──將意義視為真實不虛,是常;明白虛妄而落入虛無,是斷。

知道意義的無意義,並不妨礙自己做有意義的事。因為知道是無意義,那麼意義就不會造成妨礙!羅摩克里希那曾說,把自己當成富人的管家,眼前的一切縱然美好,也不是屬於自己的,自己只是暫時代管;這樣的認知,如同鰻魚身上的黏液,能讓自己優游在塵世的泥沼而不受困深陷。

親人住院的那段充當看護的日子,我坐在病床旁的折疊椅上,頭腦面對著茫然的未來,與眼下紛至沓來的狀況,常會哼起〈忽然之間〉的幾句歌詞,「算是安慰,還是悲哀!」其實我對這首歌不熟,印象來自節目中甜美的女主播在街頭演唱的片段:俏麗明媚的臉蛋,迎風飛揚的髮梢,專注的眼神,娓娓唱出「就算時針都停擺,就算生命像塵埃......」這一幕停留在我的腦海,重複播放,或許這是我「非常脆弱的時候」嗎?

我想不是。頭腦只是做了熟悉的事,抓住一些念頭,重複一些念頭,認同一些意義,製造一些意義,避免讓自己赤裸地面對一切。

那裡什麼都沒有,而頭腦最害怕的就是什麼都沒有,即使從來不曾好好去看過什麼都沒有的那裡。

什麼都沒有的那裡有什麼嗎?如果好好去看,能看見什麼嗎?心念的改變會轉變對世界的感受,那麼心念的停止呢?

我不知道,或者說「我」不想知道。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151151&aid=13203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