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基督教教義-素食是神之道(17)
2008/05/23 15:43:05瀏覽559|回應0|推薦0

出埃及記第29章
耶和華說,你使亞倫和他兒子成聖,要如此行: 取一隻公牛犢,兩隻無殘疾的公綿羊,
無酵餅和調油的無酵餅,與抹油的無酵薄餅;這都要用細麥麵做成。這餅要裝在一個筐子裡。
要使亞倫和他兒子到會幕門口來,用水洗身。
要給亞倫穿上內袍和以弗得的外袍,又帶上胸牌,束上以弗得巧工織的帶子。
把冠冕戴在他頭上,將聖冠加在冠冕上,就把膏油倒在他頭上膏他。
要叫他的兒子來,給他們穿上內袍。
給亞倫和他兒子束上腰帶,包上裹頭巾,他們就憑永遠的定例得了祭司的職任...
亞倫和他兒子要按手在公牛的頭上。 你要在「耶和華面前-在會幕門口」,宰這公牛。
取些公牛的血,用指頭抹在壇的四角上...
只是公牛的肉都要用火燒在營外。這牛是贖罪祭。
你要牽一隻公綿羊來,亞倫和他兒子要按手在這羊的頭上。
要宰這羊,把血灑在壇的周圍。要把羊切成塊子,洗淨五臟和腿,連塊子及頭,都放在一處。
要把全羊燒在壇上,是給耶和華獻的燔祭。
亞倫和他兒子要按手在第二隻羊的頭上。
你要宰這羊,取點血抹在亞倫的右耳垂上和他兒子的右耳垂上,
又抹在他們右手的大拇指上和右腳的大拇指上;並要把血灑在壇的四圍。
你要取點膏油和壇上的血,彈在亞倫和他的衣服上,並他兒子和他兒子的衣服上,
他們和他們的衣服就一同成聖。
你要取這羊的脂油和肥尾巴,並蓋臟的脂油與肝上的網子,兩個腰子和右腿。
再從耶和華面前裝無酵餅的筐子中取一個餅,一個調油的餅和一個薄餅,
都放在亞倫的手上和他兒子的手上,作為搖祭,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
那搖祭的羊胸和舉祭的羊腿,就是承接聖職所搖的、所舉的,是「歸亞倫和他兒子的。」
你要將承接聖職所獻公羊的肉「煮在聖處」。
亞倫和他兒子要在「會幕門口」吃這羊肉和餅。
亞倫和他兒子吃那些贖罪之物,好承接聖職,只是「外人不可吃,因為這是聖物。」
那承接聖職所獻的肉或餅,若有一點留到早晨,就要用火燒了,不可吃,因為是聖物。
這要在「耶和華面前-會幕門口」,作你們世世代代常獻的祭。
我要在那裡與以色列人相會,會幕就要因我的榮耀成為聖。
我要使會幕和壇成聖,也要使亞倫和他的兒子成聖,給我供祭司的職分。

有人舉這段出埃及記,說明神吩咐人類要吃肉...
這段經文,很明顯有幾個重點:

(1)
以上這段,只出現 2 種動物,不包含雞、鴨、魚、豬...

(2)
以上這段,所出現的羊,神說只有亞倫和他兒子才可吃,其他任何人,包括摩西也不可吃。
而且,這 2 隻(或 1 隻)羊,保存期限只有 1 天。也就是「現宰現吃」,
基督徒,請問你平常吃的羊肉,是「現宰現吃」的嗎 ?

(3)
以上這段,所出現的牛,神說,誰都不可以吃。

(4)
以上這段,出現了好幾次「耶和華的面前」。
基督徒,請問你平常吃肉時,地點是在「聖處(會幕)」嗎 ?

(5)
也請別羨慕亞倫和他的兒子,吃個肉還得「穿制服」才能吃,還得把羊血「塗這塗那」的,
這麼麻煩,不如就別吃了吧 !

列王紀下3-4:
摩押王牧養許多羊,每年將 10 萬羊羔的毛和 10 萬公綿羊的毛給以色列王進貢。

在神之道第 9、10 集中,已見識到亞比該、所羅門的「小器」,
這位摩押王,似乎也不怎麼大方,
他每年進貢給以色列的是羊「毛」, 20 萬隻羊, 1 隻也不給吃。
從這段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以色列人,喜歡羊毛,不喜歡羊肉哦 !
也難怪,故事接下來的發展竟是...
當摩押王不再進貢羊「毛」時,以色列便聯合其他2個國家攻擊摩押王,更可笑的是,
3 個國家打 1 個摩押王,最後竟然也沒贏,呵呵呵...到底是誰應該向誰進貢啊 ???

路加福音13-1~13-5:
正當那時,有人將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
耶穌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其他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 ﹖
我告訴你們,不是的 ! 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

呵呵呵...你們,並沒有比他們更高尚。你們和他們都在「攙血」,沒有絲毫差別。

路加福音13-23~13-30:
有人問耶穌:得救的人少嗎 ?
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
及至家主起來關了門,你們站在外面叩門,說:主啊,給我們開門 !
他就回答說:我不認識你們 !
那時,你們要說:我們在你面前吃過喝過。
他要說:我不曉得你們是哪裡來的。你們這一切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
從東、從西、從南、從北都將有人來,在神的國裡坐席。
只是我告訴你們,有在後的,將要在前;有在前的,將要在後。

耶穌又強調了一次囉 ...「徒信,不足以稱義。」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9650&aid=189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