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釋迦牟尼佛的語言(7)
2008/05/14 17:24:51瀏覽428|回應0|推薦0

雜阿含卷35第97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夷那竭國力士生處堅固雙樹林中。 爾時,世尊涅槃時至,
告尊者阿難:
汝為世尊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
爾時,尊者阿難奉教,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訖,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 ! 已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
爾時,世尊詣雙樹間,於繩床上北首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想,正念正智。
時,俱夷那竭國有須跋陀羅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
為俱夷那竭國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
彼須跋陀羅出家聞世尊今日中夜當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然我有所疑,沙門瞿曇有力,
能開覺我,
我今當詣沙門瞿曇,問其所疑。即出俱夷那竭,詣世尊所。
爾時,尊者阿難於園門外經行,時,須跋陀羅語阿難言:
我聞沙門瞿曇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我有所疑,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
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往白瞿曇,少有閑暇,答我所問 ?
阿難答言:莫逼世尊 ! 世尊疲極。
如是須跋陀羅再三請尊者阿難,尊者阿難亦再三不許。
須跋陀羅言:我聞古昔出家耆年大師所說,久久乃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如優曇花。
而今如來中夜當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我今於法疑,信心而住,沙門瞿曇有力,
能開覺我,
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白沙門瞿曇。
阿難復答言:須跋陀羅 ! 莫逼世尊 ! 世尊今日疲極。
爾時,世尊以天耳聞阿難與須跋陀羅共語來往,而告尊者阿難:
莫遮外道出家須跋陀羅 ! 令入問其所疑。所以者何 ? 此是最後與外道出家論議,
此是最後得證聲聞。善來比丘,所謂須跋陀羅。
爾時,須跋陀羅歡喜增上,詣世尊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曇 ! 凡世間入處,謂富蘭那迦葉等六師,各作如是宗:『此是沙門,此是沙門。』
雲何,瞿曇 ! 為實各各有是宗不 ?

爾時,世尊即為說偈言:
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成道至於今,經五十餘年。三昧明行具,常修於淨戒,
離斯少道分,此外無沙門。

佛告須跋陀羅...時,尊者須跋陀羅得阿羅漢,作是念: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
時,尊者須跋陀羅先般涅槃已,然後世尊般涅槃。

(1)
以下這段剪貼自佛光大辭典:
漢譯四阿含因「卷帙浩繁、篇章重複、詞語反覆、譯文拙澀」等因素而較不普及...

如果本姑娘沒記錯的話,這句話是梁啟超的名言,
呵呵呵...沒想到竟然被收錄在佛光大辭典中,
甚至說,今日佛學院不少比丘比丘尼,對這一段「教科書」簡直倒背如流也不為過。
真是怪現狀 !(比丘比丘尼背佛經卻都沒這麼認真呢 ?! )
諸位看看以上這段雜阿含(放心,巴利文也有),
你真得有一絲一毫「譯文拙澀」的感覺嗎 ?
而所謂的「詞語反覆」,乃是為了「保留原始之貌」,
(放心,巴利文也是,如果巴利有「詞語不反覆」的部份,表示「被加工處理」過了。)
本姑娘的獨家見解是,一整段「一字不差」的反覆(上面這段經,我已刪除反覆的部份),
閱讀時可直接跳過,反而「方便至極」,
如果反覆的段落有少數句子不同,反而不方便跳過。
真搞不懂,為什麼一個白衣的見解,今日會變成佛門「教科書」,比丘比丘尼還爭相引用,
真可悲 !

(2)
以上這段世尊說偈,我特別為諸位找來各巴利文大師們從巴利佛經翻成中文的樣子,請看...

(A)慧炬出版社,巴宙譯,南傳大般涅槃經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自出離以來,已逾五一年。道法廣闊界,常遊巡仰企,
於其領域外,實無沙門果。

(B)慧炬出版社,顧法嚴譯,原始佛典選譯
我年廿九,離世求道,自我出家,修習苦行,迄今已逾,五十餘年,若離戒法,無真比丘。

(C)法鼓文化(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第41冊),水野弘元及釋達和譯,巴利語佛典精選
我從29歲,探求任何善而出家,自我出家以來,已過50年。
為正理正法而活動於各地,除此之外更無沙門果。

這段,正好可以一窺釋迦牟尼佛「綿密的文字邏輯」!
「善道、成道、少道」,短短一偈,處處不離「道」,綿密至極 !
所謂「少道」,也就是(A)段的「領域」,如果你的文字邏輯很強,應不難體會,
這個「領域」必定要---「集中明確、限縮範圍」,可是(A)段卻還在「廣闊」咧 ?!
反觀漢譯雜阿含,「三昧明行具,常修於淨戒」,
不但比(A)、(B)、(C)三段都更明確,
而且「明行具」這 3 字,簡直是「極端」的限縮囉 !
(這是佛十號之一,也是如來獨家稱號。)
此外,雜阿含這「善道」2字,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或其他大乘經不斷出現的「善法」,
又是「默契十足」 ! 所以,(B)、(C)二段,遜掉囉 !
最後,(A)、(C)二段,都有「遊巡」的部份,漢譯雜阿含則沒有。仔細思惟...
似乎「沒有」才更符合佛的章句威儀,因為從全偈的文意來看,這是「廢字」。

(3)
漢譯長阿含遊行經,也有這一段,其中世尊說偈: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須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戒定及慧行,獨處而思惟,
今說法之要,此外無沙門。
諸位仁者注意囉 ! 巴宙、顧法嚴、水野弘元 3 個人,對同一段巴利佛經譯成中文後,
竟然出現 3 種不同的「義」、 3 種不同的「句」、 3 種不同的「味」,
可是漢譯雜阿含、長阿含,是 2 個不同人所翻譯,竟然出現「義義同、味味同」,
歐買尬 ?!
(既然是 2 個人,「句」就不可能相同 ! )

(A)成佛=成道(這是常識),
(B)法之要=少道分(注意 ! 這 2 種,都有「集中、限縮」的意境),
(C)「三昧明行具,常修於淨戒」=「戒、定、及慧行」,
(D)既已成佛,何必「仰企」(探尋)? 不合邏輯 !
(E)「遊巡」與「少道分」無關,「廢字」也 ! 又,遊巡和獨處,似乎是相反吧 ?!

呵呵呵...到底是「雜阿含、長阿含---譯文拙澀」,還是「梁啟超個人---白目欠巴」,
諸位仁者,用你的直心判斷吧 !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9650&aid=1866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