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16 10:11:13瀏覽1971|回應10|推薦57 | |
寫在前面 本文主要探討都市社區的議題,讓大家瞭解,當前社區營造也準備關心都會區域,因為早期是從「城鄉發展」角度切入,帶有區域振興色彩,多重視鄉村區域。然而畢竟有八成以上民眾居住在所謂都市區域,未來政策也將調整方向,把都會列為重點。 訪問社區時,遇到之前來應徵未錄取的學妹正在社區服務,當時真想一頭撞死,怎麼世界這麼小?與她互動深談,發現儘管沒有進入非營利組織,但也在營利機構從事社區推廣的工作。我想,要做好事,或者關心社會,不一定要來到非營利組織跟我們一起苦哈哈,在每個人的營利事業崗位上,多一份心,在本分內多關心別人一點,對人態度和善,我想,這社會的暴戾之氣也會降低不少。 畢竟,要先「顧巴逗」,才有力氣「拜佛祖」啊! 另外,當受訪者看到當時蔽單位CIS標誌是倒下來的台灣圖案,面露不屑。但是,畢竟蔽單位與中央友好,進入社區,大家總是希望有「資源」伴隨。所以,只好耐住性子招待我。當時心想「你可以把我轟走,我還敬你是條漢子。」 前年去南投向某部會進行專案報告,前一天與同事一起住旅館,當我們說出單位全名包含「中華民國」時,老闆娘問「中華民國,中國喔!」那時心裡想「有種你不做這筆生意,我還會尊敬你!」結果,當然還是讓我們住囉!唉,何必? 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台灣的中老年人真他媽的該死!這一群人被政客洗腦,產生的仇恨讓台灣分裂,不管省籍為何,其白癡態度讓社會大眾成為藍綠政客的雛狗。各位沒看到滿坑滿谷的蚊子館?你説是民進黨蓋的,地方派系可都是國民黨的啊!你説是當初國民黨規劃的,但當時民進黨立委也在立法院逼迫部會給他們面子啊!這筆帳,怎麼算啊?為泛藍辯護、為泛綠護航的人民啊,醒醒吧! 人民不團結,就是被政客強姦!政客心裡也會說「我又沒強迫你們。怪我?靠!」 靠,談多了,看正文吧~唉! 正文 社區簡介 位在台北商業金融大道旁的巷子裡,聳立著一群高樓住宅群,它們是台灣第一批大廈型態的集合式住宅。儘管在精華地段,但民國71年完工時,除了原本的陸軍軍眷住戶之外,並沒有多少新住戶搬進來。「當時大家並不熟悉這種住宅模式,是因為後來民國74年信義國宅完成,打響集合式住宅的風氣,這邊才完全銷售一空。」成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在都會區域,許多住宅都屬於公寓大廈型態,居民碰面的空間成為樓梯與電梯,可能走出樓下大門,彼此就不認得了。如果在學校附近,同一棟大樓裡,租屋者可能比自有住屋者還多,房東與房客的權利分攤,儘管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都有規範,但仍然引發不少的紛爭;許多人在公寓大樓遇到生活上的紛爭,直接想到「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民國88年,台北市社會局輔導成功國宅成立社區發展協會。蒙理事長說:「當初成立時,主要是希望能夠分擔一些里長辦公室的工作,使社區工作更有彈性。因為社區發展協會屬於民間組織,比較方便號召民眾參與投入。」目前成功社區總戶數2400戶,居民約9000人。 議題產生 在台北市這樣繁忙的商業金融中心,學生們正忙著補習或者各種娛樂活動,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正忙著事業打拼,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則處於事業顛峰,多數年輕與中年人無暇關心社區事務,就算是在公務體系工作的族群,下班之後朋友同事聚會,或是照顧小朋友上下課作息,家庭幾乎只是他們的睡覺地方,或是假日的休息場所,冷漠成為當前都會社區的寫照,或許如此,社會新聞越來越驚悚。 台灣的鄉村地區人口外移,但是移入都市的年輕人也仍然無暇關心自己居住的區域,因此都會型社區與鄉村面臨的情形相同,關心社區的熱心人士多屬於中老年人。蒙理事長說:「在都市,住家是老年人的地盤,年輕人的旅館。因為年輕人被工作壓的喘不過氣來,除非發了,否則根本無法分心處理社區事務。因此,老年人在這樣的公寓大廈,處境相同,彼此也就有個照應。」社區也自然而然成為老年人的社區。 凝聚過程 蒙理事長說:「我們成功社區的人口多,義工組織也維持五十多人,民國88年以前還沒成立協會時,其實就已經存在,只是比較沒有組織化。」由於成功社區多為軍公教人員,因此比較有人力關心社區事務。「像我們的志工媽媽們,張媽媽是國稅局的職員,就在附近的大安區稅捐稽徵處上班,中午都會回來幫忙一些事情。我們協會的報稅事務,就是請她幫忙。」蒙理事長驕傲的說著。 或許是社區人口比一般型態的社區要多出許多,因為成功社區在行政上就是整個群英里,居民的公共休閒空間比其他社區更聚集,所以比較容易找到願意付出的熱心民眾。蒙理事長非常滿意義工的組合,讓不同職業族群的居民都有參與機會。「其實義工裡面,也有教書的老師以及經商的商人,畢竟這樣的環境比較清楚界定社區的空間範圍,大家也清楚自己的社區在哪裡。只要時間安排妥當,大家都可以照表操課!」 操作方法 現在成功社區有關服務老人的福利服務,主要是結合台北市大安區健康營造中心的機制。「我們診所與大安長老教會合作承接這計畫,在八十九年拿到三年期的計畫,現在已經由其他單位承接。不過我們還是定期與社區互動。」大安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前執行單位華致醫療機構專案負責人甲君( 現在每週一、三上午,甲君 在白天,銀髮族是社區主要的活動族群,他們需要活動來增加生活的樂趣。在工作崗位的人們,有工作、同事、親人的慰藉,但是退休的老人們,少了工作,同事也疏離了,小孩子也大了,像以往的自己一樣,在事業與人際關係上打拼。「其實老人們喜歡照顧別人,所以如果健康營造中心計畫的其他單位,能夠培力社區的熱心媽媽爸爸們出來,會成為社區相當大的工作助力。」蒙理事長說。 中午時分,社區提供伙食供老人食用,這是台北市第一個辦理老人供餐服務的社區。「社區70歲以上人口眾多,且多為獨居,我們結合鄰近警察局保安大隊,以每餐40元之低廉價格搭伙,五菜一湯的菜色,解決令獨居老人傷腦筋的炊食問題,對於行動不便者或遇颱風天,志工們會將飯菜送至長者家中,對於未按時就餐之老人,志工媽媽們也會出動為老人家服務。讓社區的老人家一起吃午飯,也是促使他們走出房間與鄰居互動的機會,也增進社區的互助氣氛。」蒙理事長表示。 目前一些醫療院所正規劃與社區合作,準備推出「遠距看診」的服務,未來老人家只要在社區裡透過電腦及視訊連線,即可完成看病程序,到隔壁藥局拿藥。 遠距看診在偏遠地區已經有許多操作經驗,藉由架設網路、電腦連線,的確造福不少偏遠地區居民。「其實在都會區是否有必要花錢建置這樣的系統,仍然有不同的聲音,因為都市醫療資源豐富,而且距離不會太遠。但如果針對重症病患,或獨居老人,遠距看診仍有其價值。畢竟讓弱勢族群走到醫療院所,也不是正常人能夠體會的困難。雖然成功社區的無障礙空間做得不錯,但是我們的國家對於弱勢族群的體諒與照顧仍然有努力的空間。真希望能夠每個月定一個日子,大家學習用輪椅或拐杖代步,就可以知道台灣的騎樓、道路對於弱勢族群多麼不友善!」甲君 如果在鄉村區域,醫療資源相對弱勢情形下,也沒有足夠的醫生去鄉村開診,遠距看診或許是一個可以操作的方式。但這也要配合鄉鎮或者縣市層級的醫療院所,否則現在醫院競爭激烈,小型醫院診所都面臨生存上的考驗。 外部資源 成功社區的社福醫療服務是建立在成熟以及有心的「健康營造中心」機制,儘管今年度由新單位承接此計畫,但是原本單位仍然有心服務社區,並且引導居民自己主導相關事務。「我認為專業團隊都只是過客,社區才是永遠在這裡的,如果他們無法自立,所有的計畫將只是暫時性,專業者走了,社區也就停止運作了,但這樣是不正確的。」甲君 走進社區里長辦公室,發現鄰長就在裡面幫忙事務,「我們這裡的鄰長都非常團結,因為大家知道里辦公室資源有限,所以都願意來作義工,而且鄰長在里辦公室也能比較快得到一些訊息,少一個溝通的時間。」群英里里長 「其他社區可能會發生社區發展協會與里長有隔閡的情形,我們這邊沒有這樣的分割,只有彼此分工合作。當里辦公室遇到瓶頸的時候,可以透過社區發展協會來支援,無論是人力以及資源,都可以彼此分工合作。」石里長驕傲的表示:「我們這裡什麼都可以談,就是三個話題不談:宗教、省籍、政治,這三個東西在台灣是沒有什麼好談的,不如大家一起努力為下一代創造好的環境!」 儘管不談宗教,但是有鑑於老人問題逐漸受到重視,附近的大安區長老教會也於民國79年開辦松年大學,現已有280名學生參加,學員中非信徒佔七成以上,約有60%居住在附近社區。「我們歡迎任何團體的幫忙,但就是不要製造分裂!」石里長堅定地表示。 長老教會也深入服務社區,耕耘社區內的公共空間,並認領附近的小型社區公園「群賢公園」,服務內容包括清掃、植栽等,並不定期在這裡舉辦跳蚤市場,聖誕節則佈置聖誕樹、播放聖誕歌曲,營造溫馨的過節氣氛。另外,教會也不定期舉辦活動,如「老就是寶」、「關心兒童」園遊會、社區音樂會、反毒義賣會、社區義診、社區「成功講座」等。 未來展望 無論是銀髮族、孩童,在成功社區都受到社區發展協會以及里辦公室的照顧。現在每個星期一、三辦理義務社區健康檢查,除了提早讓民眾瞭解自己基本健康狀態外,也活絡社區氛圍。「未來我們會想辦法追蹤社區健檢服務對於醫療院所的幫助,也就是說想辦法將服務成果量化,畢竟現在一切要求數據,熱心服務也需要量化產值,才能符合政府以及一般人的想像,免得人家問成效的時候,也沒有辦法提出有力的數據作支持。而政府也在縮減預算,我們不想提高經費補助,許多時候鉅額經費反而超過社區的承載力;但是小額補助不能間斷,畢竟這筆小錢對於逃漏稅者來說,根本是九牛一毛,政府沒必要花心力計較這種小計畫上,應該花心思去開大源,節大流才是。」 成功社區幾乎每個月都有活動,除了假日露天音樂會外,也不定期推出舊衣物回收服務,解決一般家庭雜物、舊東西無法獨自解決的困境。「在都市做社造要從都市上班族的需求來看,他們最需要被解決的就是垃圾問題,所以我們推出回收舊衣物,馬上有許多居民願意出來擔任分類處理的義工,因為利己利人嘛!」石里長得意的表示。 「如果能夠符合大廈住戶的需求,才能吸引他們參與,否則一下子講一堆大理想、大願景、大道理,但是解決不了他們努力加班工作的現實,講再多也是白講,因為他們就是沒有時間!不如從小地方開始,先讓他們有好印象,再慢慢地以他們可以配合的時間與可以付出的工作,推動後續社區營造事務!」蒙理事長說。 社區醫療也是如此,如果能夠引導居民注重健康以及社區內需要關注的族群,透過健康營造中心的培力過程,相信每個居民都會有這樣的互助意識。當社區培力完成,不就達到「健康社區」的終極目標?我們在成功社區看到專業團隊的用心,也看到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合作無間的努力。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