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8/16 22:35:23瀏覽5921|回應1|推薦8 | |
在採訪萬安社區時迷路了,這是幾個月來第一次發生的情形,因為整個池上鄉都有居民自力營造空間的氛圍。它已經超越個別的社區範疇,逐漸產生整體的面貌。 池上鄉於民國八十四年便著手自力營造的工作,各社區在沒有共同討論的情形下,各自展開社造之路;八十六年大埔社區得到環保署十大環保社區的殊榮;八十七年萬安社區被選為文建會「公共空間綠美化」的種子點。當地居民的合作與對生活環境品質的堅持,是持續社區營造的主要動力。 堅持農村機能,確保稻米品質-優質米與有機米 最近紀錄片「無米樂」引發許多社會迴響,講述台南縣農村的故事,充滿無奈與無言;但是我們在萬安社區,看到的、聽到的盡是他們在思索如何提高稻米的品質,討論如何提昇整體社區收益,與紀錄片中台灣西岸農村的故事完全不同。萬安社區所生產的米,除了承接計畫生產有機米以外,也繼續提昇原本傳統農法的優質米。 萬安社區新上任的協會理事長,也是做過八年總幹事的 民國八十八年,萬安社區透過池上鄉公所向農委會申請「農村新風貌」計畫,主要計畫內容是以有機稻米產業為主。於是萬安社區與國際美育基金會( MOA )合作發展有機米,成立「萬安有機米產銷班」,開闢 該計畫除了發展有機米產業外,社區也研發新米食,設立米食廚房等;子計畫則包含規劃社區活動,如成立槌球隊、媽媽教室等,或是社區的綠美化運動。而萬安社區的村花、村樹等形象標誌( LOGO )也在計畫中規劃完成。 蕭理事長表示:「儘管當時無法操作完成農委會的農村新風貌計畫,繳回部分經費,但後續計畫都是延續原本的架構繼續發展。而有些計畫在層層的程序下,常被某一層級耽擱,延誤我們下一年度的提案,導致有些年度無法提計畫。」然而社區始終耕耘稻米產業。 稻米原鄉館-各部會合力完成的作品 農夫通常將稻穀收割後賣到碾米廠,後端的行銷與推廣就由碾米廠負責,因此市價的波動,利潤與風險通常是米廠獲得與承擔。為了打破以往的行銷模式,民國九十二年,社區申請「池上鄉萬安社區生活圈 ─ 農會倉庫再利用計畫」,利用社區閒置的老舊房舍,重新改建為「稻米原鄉館」(以下簡稱原鄉館),期望取代私人碾米廠的競爭價格,未來將成為農民託售的平台,利潤歸於農夫,原鄉館只收取得基本行政管理費,如果銷售良好,利潤還可以回饋社區。 由於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思維影響,因此碾米廠多使用大型碾米機,而每位農夫所生產的米最後都混雜在一起,無法凸顯個別農夫用心的成果。為了將利潤回饋辛苦的農夫,配合萬安社區推廣的「生產履歷系統」,現在他們希望能夠讓每一包米都標示清楚的生產者名稱,未來原鄉館將引進小型碾米機器,並確保稻米生產包裝過程品質,讓消費者清楚的知道哪一位農夫生產有品質的米,也讓用心耕種好品質稻米的農夫能夠生存。 政務委員 硬體部分,館前平台是由農委會水保局整理鋪設;水保局第五工程所長期關心萬安社區的發展,也將在館後方規劃一生態池。館內設計是由設計師與當地社區居民討論的結果,也就是運用參與式設計方法操作,外牆以紅磚砌成,窗戶為西洋形式的大玻璃造型,進門便有一樓梯,室內挑高,融合中西風格。參與式規劃是一個重視過程的方式,若成果能讓專業者與社區居民都能接受,其建築形式也不那麼重要了。 軟體部分,後續營運人力是透過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的支持。九十二年度萬安社區申請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計畫,透過這項機制引進許多新的社造伙伴,未來萬安社區將運用這批新血來協助原鄉館的運作。宜蘭無尾港社區 品質管理與品牌經營-推廣「生產履歷系統」確保品質,透過法律保障品牌 近年來萬安社區發展協會與池潭源流協進會都在推廣「生產履歷系統」,儘管農委會曾委託學者做過相關的研究,但這兩個在地組織是自發投入「生產履歷系統」的推廣。此項系統可促使消費大眾得到更正確與完整的稻米訊息,民眾將知道這袋米的耕種者以及稻米的營養成分。 池潭源流協進會與企業合作,參與「生產履歷系統」的農民必須接受課程輔導,並配合每一個生產階段撰寫生產記錄,協會才發與認證標章。由於農民填寫「生產履歷」有其困難度,因此池潭源流協進會也服務農民,協助不擅書寫的農民將使用的肥料、種子、工作日期等表格資料記錄,並且實地檢驗是否詳實。經過池潭源流協進會檢驗通過,其產品可以得到標章認證,企業也憑證以高於米廠的價格收購。因此該公司的池上米均為經過池潭源流協進會認證的米,每一包上市的米袋都有農夫的姓名,品質也比一般「以量計價」的市售米高出許多。 「社會主義的糧商!」池潭源流協進會理事長 「以前知名的濁水米,因為沒有保護品牌的意識與作為,有些碾米廠商的貨源不夠,便向外地收購稻米來充數,被仿冒濫用得非常嚴重。因此萬安社區的農民以此為鑑,希望透過保護機制來確保池上米的品質。」蕭理事長指出,池上鄉農民透過鄉公所向經濟部中央標準局申請專利並獲得許可,成為鄉公所的公共財產,只要市面上有廠商進行仿冒行為,都將面臨刑事訴訟與民事賠償雙重懲罰,相關的法律訴訟必須透過池上鄉公所才能執行。 為了供應市場,部分米廠常將其他地區的稻米混入池上米,導致池上米的品質參差不齊,因此品質的維護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蕭理事長希望池上鄉公所可以積極與民間單位合作,到全國各賣場追查仿冒品,透過法律的懲處與追查行為,宣示「池上米」不容非法仿冒的決心。 「如何維護品牌的信用是非常重要的。由於我們的口碑已經做出來,現在有許多其他縣市農會或農民團體陸續來這裡參訪,希望能夠瞭解提昇稻米品質的核心觀念與技術。」蕭理事長驕傲的表示。 目前萬安社區已經開始建立「認養制度」,也就是說民眾預付一定的金額,整年度的米都由萬安社區提供。這是一種新的通路,也跳過中間商、或者類似主婦聯盟的銷售管道,民眾購買的利益直接回饋給合作的農民。如果民眾對於糧食的品質要求日高,未來應可產生新的糧食產銷模式,農民的生計也更有保障。 打造農夫行業,體驗農村生活 台灣農村面臨產業邊緣化及人口結構老化的挑戰。但是蕭理事長認為:「鄉村人力老化後,卻產生另外一個轉機。也就是說,如果現在少數生產稻米的農民能擴大其耕地面積,創造規模經濟,就能提高整體產值,並且能夠充實設備。」蕭理事長說,目前從事稻米耕種,最少需要 賴理事長說:「現在也出現另一種合作方式,一些擁有耕種機具的農民順便幫大地主耕種,機器一台約百萬元,幫忙耕種也有收入,可以補貼一些成本。」 「 然而「稻米終究只是稻米」,蕭理事長表示,稻米品質的提昇仍有一定的極限。因此現在萬安社區打算推出體驗式的休閒農場行程,讓都市人在寒暑假時來這裡體驗農村生活。這項活動由社區發展協會負責,透過稻米原鄉館作為單一窗口;由於今年度是第一次舉辦,因此萬安社區與台東大學的老師合作,主辦單位是萬安社區發展協會,承辦單位是台東大學。 「該插秧就插秧,該割草就割草,遊客來的時候該作什麼就作什麼。」蕭理事長興奮的說,「這幾年一些都市朋友來這裡玩,發覺農村生活真的很有趣,社區的朋友幫他們招呼導覽、交通、住宿等事務,所以我們開始討論休閒產業的可能性,推出套裝行程,讓都市人體驗我們的農村生活。」 為了今年暑假的農村體驗活動,社區已經開始印製傳單,也將部分社區人員送到職訓局訓練考取相關服務證照,提升服務品質。日後其他社區如果也推廣相關產業,其服務人員的職前訓練將是重要的準備,因為服務品質是未來決定成功的關鍵。 農業與飲食文化、食品安全 其實許多所謂的「先進國家」,對於農業議題相當關注與重視,因為這牽涉到這些國家既有的飲食文化以及食品安全。也因此基因食品、農業相關的疾病(狂牛症、禽流感)都普遍受到這些國家的知識份子關心,媒體也時常公佈相關農業研究單位的最新發現,促使社會大眾討論與重視。美國時代雜誌、商業週刊、新聞週刊、英國觀察家週報、經濟學人等重量級媒體,對於農業相關的重要新聞,絕對是深入追蹤、持續報導。 反觀台灣,由於一窩風的文化個性,加上媒體仍有改善新聞品質的空間,如同音樂劇「芝加哥」所描述 1920 年代的美國媒體八卦化景象,研究機構的重要訊息常無法受到應有的重視。只有各種天災人禍過後 其實農委會相關單位,如水保局、漁業署、輔導處、科技處、農糧署等單位,長期投入資源關心農業、漁業、林牧業等一級產業的發展。但是由於時代風潮轉換,民眾對於一級產業的關注大幅降低,因此如何有效宣傳政府對於一級產業的努力將是現階段重要課題。由於農、漁業等一級產業直接牽涉到民眾飲食文化與來源,如果能夠喚醒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以及台灣飲食文化的堅持,政府的相關施政自然受到關心,或許這也是一個有利的切入點。 當然,民間媒體自然會追蹤政府施政的缺失並大篇幅報導,如同追蹤「黑心食品」的新聞,搞的好像全台灣的食品製造都有問題,但如果政府能夠鐵腕嚴懲違法民眾,並適時提出相關食品監督改進措施,以及相關農業政策願景,這過程不就是引導民眾關心食品來源安全以及農業發展?當一級產業有前途希望時,農村不就成為快樂就業的好所在?政府也可以藉由這機會檢視施政所忽略的部分,作為日後提昇改進的重要依據。 從「芝加哥」音樂劇 1926 年的媒體環境到探索頻道( discovery channel )於 1985 年建立,美國媒體環境改變也經過 60 年光景,台灣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加速的唯一方法,就是由民眾展現力量督促媒體的改革,而政府仍然不宜介入這一過程。而台灣自從有線電視開放以來,各類型頻道充斥每個人的家庭,現在已經有不少節目是以台灣社區的旅遊、飲食等特色進行報導及宣傳,如果日後製作品質持續提昇,相信更可以喚醒社會大眾(尤其是 70 %的都市住民)對於鄉村及一級產業的注意,重新關心原鄉的文化與發展,共同建立社會理性討論重大公共議題的輿論氛圍。 未來推動計畫的新方式 走在池上鄉台 197 號縣道,兩旁盡是以輪胎裝飾的花盆,這是內政部在池上鄉的計畫之一。蕭理事長表示:「其實內政部一直在補助社區,但是其操作方式與近年從事社造的社區想法不一樣,評鑑的角度與社造的角度也不一樣。縣社會局都說自己生孩子(補助社區),結果好的都被其他部會抱走。」內政部的社區發展工作從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實施,與近 10 年來社造政策推動方向有時空背景觀念的差異,以致於發展較為成熟的社區,被其他部會收割成果,現在實在不應該抹煞其以往的努力與投入。 其實許多不熟悉社區營造的部會,以往的操作方式與社區營造的概念不同,因此也不應該以「社區營造」來評斷部會的努力與成果,畢竟這也是以往社造過程中重視社區忽略政府體系的結果,許多社造工作者多想與政治撇清關係,以免被貼標籤。未來如果透過謝院長提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所有公務體系成員的觀念將會逐步改變,各部會之計畫研擬與施政作為,將逐步與社區營造的理念接軌,而這改變也需要時間來累積。 那麼什麼是「社區營造」的計畫推動方式?應該以社區為主,社區想要營造自己的家鄉,但欠缺某些資源,因此向政府申請計畫補助,藉由外部資源的協助,讓社區整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合力營造新故鄉。 由於社區特性不同,各部會關注重點不同,因此各部會也有各自認定的優良社區。但是不少社區民眾反應,各部會的經費最好不要一次灑太多,而且盡量少作發包工程,多實際補助軟體的建設,工程最好能找在地工班或者居民來操作,也就是「雇工購料」機制,如此不僅能融入在地風格,也可以提供地方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活絡社區鄰里關係。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有的部會一年就想投入八百萬元,社區營造並不是一次投入大量經費就好。」蕭理事長有感而發的說:「有些部會為了爭取績效,對於發放資源的社區也是以比較有口碑的為主。」所謂的「明星社區」,公部門的選擇似乎也形成推波助瀾的效果。但這不就是所謂的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敗」概念?好產品會受到歡迎,民眾自然踴躍購買,廠商獲利因而提昇;社區營造有成果,各部會放心其資源分配不會落入私人口袋,補助自然源源不絕。未來如果推動聯合審查,似乎可以降低社區明星化的趨勢,各部會共同討論中央政府資源分配,讓社區自由發揮,政府以宏觀調整的角色介入,對於相對弱勢的社區提供輔導與協助,對於成熟運作的社區透過轉介,輔導鄰近或其他需要幫助的社區,將以往「個別社區明星化」導向「整體區域互助化」。 九十二年中央部會開始推動社區聯合提案,今年度經濟部商業司「小鎮振興藍圖規劃計畫」也以鄉鎮做為推動範圍。池上鄉在評選時以第一名入選,提案單位包括池上鄉公所、池上鄉福原社區發展協會、萬安社區發展協會、錦園社區發展協會、富興社區發展協會、振興社區發展協會等六個單位。這項計畫如果能夠成功,將可擴大以往社區營造單點規劃的撒種方式,邁向區域資源整合的方向。目前正協助農委會水保局推動「縣級鄉村風貌規劃」總顧問 讓農村成為「農村」 台灣東部向來不是台灣人關注的焦點,或許因為如此,居民有時間審視自己的社區潛力,規劃自己的未來。反觀台灣西部,交通發達,人口移動便利,農村比較不容易穩定務農人力。當我們前往台灣最南端屏東縣時,又看到不一樣的農村景象,同樣是台灣農村卻有不同的生活優勢與課題。農夫的觀念比較難改變,但只要有成功的經驗,就會有意願學習,池上鄉已有其他縣市的伙伴前來觀摩,台灣農村仍有轉型與提昇的機會。 反觀國外的農村,其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是讓觀光客印象深刻的是居民對於農村生活與飲食文化的堅持,這也是國外鄉村風貌與生活氛圍的重要支柱。我們不會在歐洲鄉村看到台灣三合院的建築風貌,也不會在阿爾卑斯山附近看到標榜新奇遊樂設施的樂園,他們就默默的固守著傳統耕作以及傳統飲食,也附帶發展農產品相關的手工業,作為農閒時期的打發。就因為這樣的堅持,成為歐洲對抗美國農產品進口的後盾(以及歐洲強迫其他小國家接受他們農產品的「壓力」),這也是師法國外經驗應該學到的核心概念。 台灣標榜的「一鄉鎮一特色」,其實某種程度只是喚醒民眾對於自己社區的關心與認同,各相關單位沒有必要為業績而業績,因為如果這鄉鎮真的沒有什麼歷史人文特殊性,硬坳也讓大家覺得荒謬,不如讓農村安安靜靜的作一個農村吧!如果居民能夠致力於提昇農業環境與產品品質,就像池上鄉一樣,不用什麼非農業的特色,任何農村都會是一個宜居宜室的好所在。這樣理想的境界可否在全台灣實現?我們在池上鄉好像看到了契機。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