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06 17:01:57瀏覽2212|回應6|推薦46 | |
寫在前面 最近這三年,包括今年,每到年底的選舉,就看到一群人在耍白癡地喊口號,耍白癡地製造內部矛盾,將矛盾無限上綱,然後選後又說一些光冕堂皇的屁話。唉,民主是這樣的嗎? 上星期去台南陪同太太照顧中風的岳母,晚上在醫院看英國左派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革命的年代」,幾乎又再度肯定自己的觀點:「民主」是個錯誤的翻譯,democracy就是不斷地「鬥爭、妥協、前進」,不美好,只是讓大家有機會參與的工具。在台灣,這三步驟成為「鬥爭、鄉愿、和溪泥」,好像沒進步的感覺。 但我也想說,「政治沒有前進」,不代表「政府沒有前進」,換言之,廣大的文官體系還是有運作,只是媒體不會叮著進度與結果。 就拿社區營造的業務來說,還是有在動,只是沒有被擴大報導,這或許也是好事一件,免得被媒體亂寫,寫到最後又變成一堆誤會。就像前一陣子文建會前主委陳其南還有洪副主委,被指說拿文建會經費補助自己的家鄉。 拜託,社區營造不過幾百個社區在玩,有能力去做「水圳」美化工程的不多,既然當初陳其南是發起者,他的社區當然會操作,有經驗。況且,文建會的社區營造所偏好的工程,多是期望能「找出社區老師傅、老工班」,讓社區民眾自己來操作工程,老師傅的專業可是相當紮實的。 九二一地震,我當時在小坪頂的營區,那營區的軍舍都是一樓老房子,日據時代的產物,但是沒有龜裂、倒塌,我問阿兵哥會砌水泥的,他們說老師傅的手藝都很棒,倒是近十幾年來的工程,越來越堪慮,因為大家都在偷工減料,這也解釋當時台中許多新建築倒塌後,發現裡面居然是保力達B還有三洋維士比的飲料罐。 老師傅的純樸已經不見了,社區營造只是期望試圖找出這些人來罷了。 因為有經驗的社區真的不多,能瞭解水圳工程所引導後續社區動力的意義者不多,再加上當時評審時都有專家學者在場,台大城鄉所啦,淡江建築系啦、中原建築啦等相關社區營造的學校,都有參與的老師,我不清楚當時參與的評審名單,但各位可以在網路上找哪些教授常參與社造,北部學者比較方便出席,也省部會的車馬費。 當然,這也顯示社區營造領域的人,到現在都沒辦法讓多數人瞭解,都只在玩自己的遊戲,自己的利益(接案子),被外界誤會也是活該。既然社區營造真的有意義,為何不努力跟大眾對話呢呢? 社造不就是用「大眾能懂的語言來溝通」嗎? 本篇文章是有關彭宛如基金會的專訪,這幾年他們大力推廣「社區治安」議題,自己做的蠻有成效的。不去訪問,真的不清楚,原來許多政府官員對他們很感冒。但我欣賞這組織不以承接政府專案為主,他們有在推廣「家事服務員」。各位有錢的大爺大嬸,可以跟他們接洽,服務不錯。如果一個星期作一次,一個月四次,大概約花六千元左右。應該不會浪費吧? 至於社區治安這議題,當初謝長廷提出「六星計畫」,將社區治安納入範圍,也讓社區營造界的人大吃一驚。當時我覺得這是不是要變成「警察國家」?但過程中,治安與「警察國家」也在我心理辯證。 從一星到六星,其實可以找出連續性,比如說要推社區治安,可以先把社區環境變得明亮,讓死角變成聚會的熱絡角落,然後利用這空間辦社區看護、照顧等服務,讓老人帶小孩,小孩陪老人一起在這裡活動,彼此照顧與扶持,小孩可以聽到老爺爺老奶奶的歷史傳奇,老人腦袋也可以upgrade。 最後再次感謝董事長劉毓秀以及執行長王慧珠兩位優秀的女士。因為在訪問過程中,學習到許多事情,尤其思辨社會事業「公共化」與「產業化」,這是很大的課題。 順帶一提,各位可以看看「北投」的歷史,台北人多看看吧。 正文 由民間發起的安全社區 天母學區的治安案例 一、社區簡介 台灣原本是原住民的生活區域,經過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開墾,後來歷經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的統治,到晚近大陸移民進駐,吸收各種外來族群的生活方式,逐漸發展出一種多元文化和平共存的風貌。目前在台北許多角落,還可以看到歷史的痕跡。像是淡水的紅毛城,就是荷蘭人與葡萄牙人佔領台灣的遺址。其他如迪化街巴洛克建築、總統府、舊臺大醫院、北投溫泉等。 今日大家所熟悉的「天母」,可從日據時代中治稔郎於現在天母公園附近創設「天母溫泉」和「天母巴士」開始,並設立扶桑教派天母教會神社,供奉溫泉女神「天母波婆神」來守護,「天母」的名稱逐漸廣為使用。 台灣光復後,美國人和歐洲人勢力逐漸進駐,延續到北投和陽明山區。天母逐漸轉為異國與傳統文化交融的區域,成為台北獨特的國際社區。位於後方的陽明山,中山北路兩旁的林蔭,使整個天母就像是一座讓人居住在其中的城市公園。 二、治安-民眾心中最關切的議題 長久以來,治安一直是民眾最關切的議題,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遇到這些不好的事情。然而單靠警察的力量,大多只能做到犯罪案後的偵辦與破案,並不能預防事件的發生,而這無疑是民眾最期待的事情。 因此,如果民眾多一點關心與付出,瞭解自己的居住環境,更清楚知道社區的死角以及容易發生危險的場所,遇到緊急事件發生時,民眾就知道第一時間該如何反應。將可以有效遏阻犯罪發生機率,降低發生後的嚴重程度。 由於治安議題容易打動人心,包括被稱為是「冷漠」的都市上班族,也非常容易迅速凝聚解決治安問題的共識。許多天母學區的學生家長是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的成員,在多次聚會場合裡,發現民眾對於治安非常關切,於是慢慢凝聚這股力量;部分成員剛好是彭婉如基金會的工作伙伴,因為這一層關係,自然串起兩方面的合作契機。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成立於民國90年3月,當初因為得知陽明山湧泉將生產礦泉水,此舉將危及天母水源供應,因此居民成立「關心陽明山自然生態及湧泉自救會」展開自立救濟;後來發現疑似以特權取得土地變更開發,破壞原為保護區的山林,自救會成員抗議無效下,決定結合民眾與環保團體力量,正式更名為草山生態文史聯盟(以下簡稱草山聯盟)。 彭婉如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於民國86年成立以來,便積極投入婦女兒童的安全議題,結合社區居民參與的方式推動許多計畫,促使社區的治安需求成為當地警局及縣市政府的工作項目,而民眾也在動員過程中瞭解自己可以付出的部分。 經過「草山聯盟」舉辦各大小活動,溝通彼此想法,逐漸產生合作的具體策略。藉由學生的居住區域,串連各社區,並透過家長關心「學童安全」議題,促使這些社區嘗試對話與討論,引導民眾關心整個學區的安全。 天母學區包含天母國中、天母國小、士東國小、三玉國小等四所中小學,學區比一般「社區」的範圍擴大許多;也因為屬於都會區,人口規模超過傳統「社區」及集合式住宅的規模。 因此,學區的概念與一般社區概念不同。提到社區,人們腦海中多會浮現一特定的空間圖像。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去年度(93年)天母國中學區推動社區治安方案,成果引起更多家長的注意,因此今年度擴大範圍,讓更多大天母地區的學校能夠參與,增加蘭雅國中學區操作,包含芝山國小、雨農國小以及蘭雅國小,這些學校也屬於大天母地區。而透過治安議題的相互影響與學區的串連,無形中拉近天母居民的距離。 三、操作策略 草山聯盟與彭婉如基金會合作之後,便致力推動「社區治安方案」,結合社區居民、學校、警方、里(鄰、村)長及公燈處、環保局、社福中心等相關政府部門,共同協調配合,從社區居民觀點及需求出發,讓公部門瞭解協助的方式,由下而上地改善社區安全。 行動內容包括三大項: (一)整治社區治安死角 空間難免有死角,但是每個人的敏感度與警覺性也不同,因此透過與學校合作以「問卷」方式瞭解民眾看法,學生將問卷交與家長填寫,過程中也讓學生參與其中,親子合作共同擾動社區共識。 填寫問卷時必須加上照片,讓大家知道這死角的區位以及原因,也引導居民認識自身住所的周遭環境,哪裡是廢棄建築?哪裡有商店?無形中共同完成一幅大家的「社區圖像」。 (二)推廣「安全愛心站」 社區安全站是將社區內商家納入互助機制的一個策略,平時商家可以擔負提供資源的角色,危急時刻,除了可以成為學童的緊急避難所,也可以發揮通報功能,及早與警察聯繫,讓暴力犯罪的傷害降到最低。 另外,工作伙伴也在說服過程中,與商家溝通「騎樓淨空」的觀念,使他們瞭解民眾安全地走在騎樓裡,不用冒險走在馬路邊,將引導更多人經過,創造更大的潛在商機。 (三)建立安全通報系統 將遇到緊急情況所可能使用的電話,如派出所、學校、村里鄰長辦公室、醫護單位、少輔會等電話,製作成可愛的貼紙,吸引學童善加利用。也可以讓學童貼在手機、書包、鉛筆盒等地方,或者透過村里鄰長發送給每個家庭。 這貼紙的功能,可以讓居民在碰到危險情況時,馬上通知相關單位;平時上課時間,遇到學生在外面獨自遊蕩,可讓附近鄰居或店家馬上通報學校,使居民理解自己的努力與善意,只要簡單的一通電話就可以幫助鄰居。 四、操作過程 當民眾開始關注治安議題時,已經達到「擾動社區」的第一步驟,但是第二步呢?基金會舉行各大小會議,不斷的宣傳與討論,將「社區治安」的理念、操作策略以及工作事項充分與社區溝通。首先是「說明會」,其次是「工作會」,再來是「協調會」,最後是「成果發表會」。 (一)說明會 藉由召開說明會議,串連各學校與家長,也邀請在地或者關心治安議題的第三部門組織,以及基層村里鄰長、鄉鎮民意代表等,宣導「社區治安」的重要性與觀念。會中並列出未來工作事項,讓居民知道瞭解工作原由及事項。會後可以現場招募義工,為下一階段工作的推動招募人力資源。 (二)工作會議 這階段主要以志工為參與的對象,並在會議中進行任務分組。當大家明瞭「社區治安」的操作事項後,針對每項工作召開各小組的小型「工作會議」,確定所有的操作步驟與細節。如製作問卷,也是召開許多小型「工作會議」才確定所有的細節。 (三)協調會 除了靠民眾的力量解決治安議題,公部門的合作也相當重要,因此以台北市府各局處為主,如教育局、警察局分局、公園路燈管理處、交通局、少年輔導會、社會局等;另外中央部分,內政部警政署與行政院環保署也被納入協調對象。 透過居民意見的彙整,整理出公部門日常業務可以解決的事項。根據基金會專案負責人表示,各單位在協調會議過程,非常樂意配合,尤其中央的警政署刑事警察局,也願意從社區的角度看事情。 協調會分為兩次,第一次主要確定負責單位;第二次檢討執行狀況,各單位提出負責的事項供大家討論,檢驗是否有窒礙難行的部分。 (四)成果發表會 將工作成果數據化,呈現社區治安死角的整理成果並宣傳愛心站的功能,學校也表揚「愛心商店」,透過一些活動,引導更多商店與父母的支持與加入。 五、外部資源的投入 自從謝院長提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後,「社區治安」便沸沸揚揚成為各相關公部門重視的議題。其實內政部警政署早有推動相關計畫,而內政部社會司也有長期補助社區巡邏隊的計畫。基金會操作「社區治安」的專案計畫便是與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加強學區安全維護方案」合作。 長期與公部門合作經驗,基金會執行長 這幾年與台北市政府合作,基金會覺得參與討論的公部門代表,都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內容以及範圍,彼此工作默契良好,因此能夠迅速回應社區提出的大小疑問與困難。 六、結語 治安除了靠警方協助外,事前預防其實還需要靠居民自己的互助力量。現在大家習慣以「監視錄影機」作為預防治安的方法,但這只是其中一環,而且監視錄影機的後續保養以及維護,也需要人力來支援。外部資源只是工具,居民關注生活環境,民眾融洽相處所創造和樂的鄰里氛圍,才是維護社區治安最重要的根本價值與策略方法。 警政署陳連禎組長(以下簡稱陳組長)指出,德國社會學家杜尼斯(F.Tonnies)最早提出「社區」的概念,意指「社區」是由具有共同價值體系的一群人所組成;他們守望相助,彼此關懷。社區人民關心整個群體的存在與價值,而不是個人的利益。如台北市信義區海華社區、內湖區綠大地社區、松山區慶城社區、高雄縣桃源鄉等,民眾非常樂於參與維護社區治安;而南投縣信義村,人人有情有意,安居樂業,當地只有一名警察。警民合作的案例如嘉義縣阿里山鄉警員溫英傑,與民眾組成巡守隊護川愛魚,協助山美社區,達娜伊谷溪鯝魚再生復育。 今年度,彭婉如基金會也在三重市推動社區治安計畫,這也是因為基金會在三重有辦公室的地緣關係。所以專業組織選點時,不妨從自己辦公室周圍、或是工作人員的居住區域開始,逐步向外擴散,比較容易推動業務。天母學區透過學校來影響學生家長,操作社區治安,則提供未來社區營造新的切入方式。當民眾願意盡一份心力關心居住的周遭環境時,其活絡的鄰里關係,也就是宣告祥和社會的到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