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區營造:元氣三島町
2005/08/14 16:38:35瀏覽2079|回應1|推薦3

新語:

四年前去日本參訪,看到一般旅遊團不可能看到的「社區圖像」,當時還有去登米町,遠野,還有宮崎俊博物館,及這個博物館所在的「三鷹市」參觀他們的就業中心,這個就業中心讓一個「住宅區」有了新經濟契機,因為輔導民眾「創業」,這是當時對我很震撼的一課,也讓「就業」與「文化」一直在我腦袋打轉。當然,看到宮崎俊的手畫稿,還有他工作桌的模擬,讓我的眼睛都濕了,另一位愛攝影的一兄弟,也感動流淚。

再一次編輯這篇文章,真的覺得,社區營造缺少數字管理,許多初階實驗計畫無法持續的重要關鍵,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有哪些「數字」成果與效果。社造算是質性工作,不是量化工作。

這也是一個辯證過程,到底「過好日子」可不可以脫離「商業化」與「工業化」的數字管理。值得持續觀察與探討。

正文:

在本州島北方,冬季是殘酷的,除了限制農人耕作,也拆散了他們的家庭。許多人為了養家,冒著風雪漂泊到南方城市,希望能夠為家裡攢些工錢。他們或搬運,或洗碗,寧願三餐吃醬油泡飯,也不願奢侈地慰勞自己的辛勞,只希望能將錢省下貼補家用。雇用他們的老闆娘不忍心,便在他們的飯裡,打一顆雞蛋補一補,希望能平撫他們焦慮的心靈。

白飯配生雞蛋,便成為現在「親子丼」的由來。

三島町,一個冬季積雪可達兩三公尺的鄉村。現在居民不用再到南方都市打工,但是冬季的寂寞,隨著積雪沈沈地澱在心理。經過一連串社區營造運動,居民也體會到自然週期運轉,逐漸編織出與天地運轉的新圖像。

三島町今天的成就,是無數個辛苦的昨天累積而成。而故事必須從頭說起:

大時代的脈絡

1960年代,正是東亞國家經濟突飛猛進時期,高速工業化造就經濟成長,將鄉村人口迅速吸納到都市,因此,三島町面臨人口外移與城鄉差距的挑戰。1965年以後,日本實施「農村工業化」,大量機械化耕作,降低勞力生產時間與成本,農民所得迅速上升。但這也連帶降低各村莊特殊性,同質性增加。從經濟觀之,儘管鄉村經濟力上升,但都市提昇更迅速,鄉村永遠追不上都市的腳步。有鑑於此,三十年前,現任町長回到故鄉服務,開始推動社區營造相關運動,嘗試以另一種模式挽回鄉村的生命力。 

楔子-新故鄉運動

首先,町長推動「新故鄉計畫」,期望藉由吸引都市人來觀光的策略,擴大城鄉交流,提昇三島町的活力。

剛開始大家對於這新鮮事物滿懷信心,公所人員熱心參與,期望這運動能為三島町注入新的活力,此一計畫初期也的確吸引不少觀光客。經過三年光景,遇到瓶頸,原本以為可以縮短城鄉差距的願望落空。由於社區本身特色不夠明顯,也沒有持續經營,很快就沒有新的特色持續吸引人潮。

然而三年來許多學者到三島町參訪,提供相當多意見,町長也慢慢實踐,制訂後續綿綿不絕的計畫,持續為社區注入活力。千葉大學宮崎清老師也長期陪伴,見證三島町的復甦,也實踐了學術理論。 

O Ganki des ga ? 你好嗎?』 O Ganki des!我很好!』

由於三島町位置偏北,冬天積雪常高達兩三公尺,居民沒辦法出門,因此在家編織手工藝品以供夏天使用。在日本,小孩超過十八歲就要有獨立的生活,或到外地唸書,或到都市成家立業,一個一個離開家鄉。寒冷的冬夜裡,老人家只有將對孩子的思念,編織成一個一個小小的作品,那裡面有無止境的回憶與故事。

孩子們返鄉探望時,父母便將這些小手工品送給孩子,將自己的愛心伴隨左右。當然,年輕人總直嚷著「這些東西都可以買到啊」、「家裡不需要這些用品」,父母只能嘆息,「就送給朋友吧!」家鄉的父母仍然不放棄,就算只陪孩子走完回都市的旅程也好。拗不過父母的期盼,孩子們接受了,將父母的心思裝進行李,當作同事朋友間往來的禮物。朋友們收到這些禮品時,非常驚訝細緻的手工水準,不是大量製造的商品可以取代。逐漸的,孩子們在下一次回家時,開始接受帶回父母的作品,希望給朋友們不一樣的驚喜,家鄉的父母也快樂編織著,總算能夠與孩子們有交集,儘管是幫他們做人情禮物。慢慢的,逢年過節時,孩子的朋友們寄卡片問候家鄉的父母,感謝他們的作品。父母們接到陌生人的感謝卡片,也高興得手舞足蹈,更快樂地編織新作品。

看到這自然形成的親子關係,町長決定推動「生活工藝運動」,期望將父母輩的手工編織生活習慣與技術保存下來,也保存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內涵。

冬天兩公尺的積雪,是大自然無法改變的現象,但祖先面臨一樣兩公尺的積雪,生活模式就是與自然為伍。「生活工藝運動」重新找回過去的傳統與生活精神,不僅串連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橋樑,也串連遙遠都市陌生人的友誼。更重要的,老人家專心編織時所表現的「元氣」,正是社區所需要的活力來源! 

如果你問三島町的工藝師傅:「O Ganki des ga ?」

他們一定會充滿元氣的回答:「O Ganki des!」

運動接力!

幾乎與「生活工藝運動」同一時期,町長也推動「有機農業」。雖然農藥可以殺蟲除草,增加農業產能,但無法彌補對人類與大地的傷害,因此有機農業概念興起,期望能改變居民的飲食習慣與農民的耕作型態。

由於持續的工業化與都市化,三島町推動「在地製造運動」,期望將產業的根留在當地,降低人口外移與產業空洞化的危機,也是前面兩個運動的延續,因為父母輩的手工藝能夠持續在家鄉製造,吸引孩子輩的朋友們來三島町觀光與消費,促進在地經濟,而有機農業,則是提供在地農民新的競爭優勢,使農作物品質提升。

當然,並不是每個居民對這些議題都有興趣,為了吸引居民認同,町長推出「健康營造活動」,由於日本人對於健康相當重視,因此許多居民都投入健康營造活動。

近年來三島町的醫療保險費用增加,因此現在又重新回到健康的課題,希望繼續提倡「有機農業」,從生產面著手,種植不含農藥的農產品,保障居民健康,降低對醫療保險的依賴。

經費有限,創意無限

許多社區營造運動的經費是由公所支出,多屬軟體活動,少有硬體建設,因此花費不多。公所也提供相當多經費從事人才培育工作。體制內的各級學校則培養學生社區相關知識,從小落實社區意識。成人教育部分,公所鼓勵爺爺奶奶教小朋友民俗手工藝技術,所以學員免費學習,儘管人數少也一樣免費授課。

           有趣的是,在推動各項社造運動時,無形中也凝聚居民的共識,活化鄰里關係。因此,居民共同擬定屬於社區的憲章,標示著喜愛無可替代的自然,以及追求夢想之生活。有了這份共識憲章,對於社區日後推動社區營造有更正面的幫助,因為居民願景越來越清楚,彼此也更容易溝通瞭解。

他山之石

三島町社區營造經過三十年努力終於有所成果,成為其他鄉村市鎮的借鏡,台灣許多社區與三島町交流已十多年了。町長說以前台灣人會問許多關於成本相關問題,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會問本質性的問題,町長也見證台灣人對社區營造的思維改變。

雖然三島町的文化背景與生活課題與台灣社區並不相同,許多台灣社區面臨立即的生計壓力,遑論品味生活點滴,然而三島町仍有許多經驗可做台灣未來推動社區營造的參考。社區老一輩居民的想法,在一片「世代交替」的政治氣氛下被漠視。美國現在已經開發銀髮族的活力,重新發現他們在工作上的長處,或許這也是未來台灣的職場趨勢。

一、 「生命活力」與「社區發展」連結

經過日本考古學家發現,至今仍然沿用2000年前使用的器具,因此激發居民與町長繼承祖先生活的志向。儘管冬天積雪深厚,居民仍在家快樂的做手工,生活與自然韻律同步,是最珍貴的資產。

日本政府認定傳統工藝品需要100年以上歷史,且要有文件證明。而過去平民通常為貴族生產服務,產地有「武士階級」(貴族或半貴族)支撐。但是三島町工藝品沒有辦法證明,因為是源於日常生活的產品,是居民生活形態的展現,但相關人員持續遊說,政府終於支持與認同。

「生活工藝運動」恢復了爺爺奶奶的「元氣」,快樂地編織自己的思念與夢想。也因此,當政府官員們到三島町參訪時,官員們嚇一跳,看到居民一面喝茶一面充滿元氣地做著手工藝品,生活與生命合而為一的執著精神,讓官員讚嘆:「這才是工藝的原點!」

社區營造不也就是培養居民快樂而有元氣的生活能力嗎?

二、 多樣性活動擴大社區參與

          單一事件無法完成社區營造,唯有多樣性的活動與計畫才能擴大居民參與及認同,進而完成理想。主事者更要有長遠的眼光與寬大的胸襟,不計較一時得失,所規劃的各項計畫應有關連性,方可延續精神與觀念。

三島町就是透過各項運動推廣社區營造,延續居民的熱情與激發大家的想像,共同為社區努力。如果有人不認同,就以居民最關心的議題著手,用心落實擴大參與。當獲得居民認同時,計畫就不會停下來,而且會持續產生新點子。

三、 內在質變建立自我價值

許多社區常會思索如何吸引觀光人潮,卻忘了自己的設施與內容是否具有實質的吸引力。三島町先吸引外地人觀光,期望縮短城鄉差距。遇到瓶頸後,將計畫轉為內在社區的質變為主。生活工藝運動及有機農業運動,都是以社區居民為主要構想的對象。唯有讓社區居民成長與改變思維,才能改變環境,繼而有實力吸引外來觀光客。

這也是台灣在推廣觀光年的同時應該要冷靜思考的課題,社區準備好了沒?台灣準備好了沒?(新語:原來我這麼早就在問這問題了,真理是穿越時空的,哈哈)

四、 社區產業的特質

如果以傳統經濟學理論來看,社區產業的產值並無法達到市場規模,滿足主流市場快速變遷的特性。但是如果以社區營造的精神來分析,社區產業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居民的生活元氣,藉由不疾不徐的生活步調,慢慢創造社區智慧的產品,進而擴大居民對外連結網絡。因此社區產業基本上具有獨特的自我個性,並不完全以市場為主的發展依據,社區居民的快樂生活才是檢視成功與否的指標,這也是傳統經濟理論無法解讀的盲點。(新語:但若沒有市場支撐,最後還是無法永續的。除非燒政府的錢,那另當別論)

然而拜「全球化」之賜,由於資訊迅速流通,消費者的選擇趨向多元,「小眾商品」與「大眾商品」並駕齊驅,成為消費市場的新現象。因此,無法迅速量產的社區產品也有生存空間。未來只要能夠提昇產品品質,相信必能獲得市場的認同(新語:社區產業不是土產的重新包裝啊)。

五、 社區產業多樣性特色

          日本經濟部現指定三島町為「傳統工藝品產地」,這是一大殊榮。然而三島町產品的特色不在單一獨特類型產品,而是因為產品內容充滿多樣性,或許對於台灣其他社區可以做為參考經驗,社區產業產品外在形象不是重點,產品的製造過程與居民的嚴肅精神,其無可取代的「傳奇」,才是社區產品的競爭優勢。

獨特之「元氣三島町」

町長說:「扎根於土地的生活文化不可放棄。」三島町的生活工藝模式的確帶給我們相當大的震撼與想像。儘管冬季凜冽,然而居民無怨無悔與自然韻律和諧地生活著,逐漸衍生出屬於三島町自己的人文特色,編織著溫馨故事及新的契機。

然而回想台灣,卻發現社區居民有幾個能夠像三島町居民一樣沒有生計壓力?或許是我們在取經的時候要注意彼此生活環境的不同點。但是町長不斷創造社區營造的可能性,其精神令人動容,到現在依然可以感受到演講時所流露的鬥志,不斷想為社區創造新的可能性,不斷想要擴大社區參與。對於台灣社區的幹部或者基層行政官員,可以學習他人的鬥志、氣度與視野。

「全球化」,能載舟亦能覆舟

「全球化」帶來市場迅速流通,讓小量生產的社區產業面臨嚴峻挑戰。許多國家面對強勢國家的要求,常無法獨立抵抗,因此目前各國的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以日本為例,根據經濟日報報導,儘管開放日本的稻米市場,但美國米仍然無法在日本市場得到利潤,因為日本人偏好自己國家的米,對於其他國家的米接受度相當低。因此美國政府強迫他們在一袋日本米裡面摻混著美國米,如此美國才真正得到開放市場的果實。

如果能夠瞭解駭人聽聞的一幕,或許能夠理解為何有數十萬人上街抗議WTO,不惜流血,抗議貿易自由化,因為強權會藉此保護自己農民犧牲弱勢國家農民。兩三年前的米酒事件,也是因為WTO談判錯誤,高官遠離台灣最真實的生活而做出喪權辱國的政策,將米酒歸類於蒸餾酒,一方面藉此降低其關稅,一方面拉高米酒價格,方便外國酒進口。

廉價的全球化商品將使在地產品面臨市場挑戰,台灣新興起的社區產業必須要思索自己的特色與其區隔。社區產業要能夠生存,產品必須具備高品質的製作,然而對於社區的居民而言,似乎又不太可能一蹴而幾,必須要時間的歷練才有希望。因此如何在不破壞社區和諧的基礎下,引進企業化精神,提昇產品品質以及建立專業營運機制,或許才是讓社區產業進軍國際化的唯一道路。

三島町與「全球化」相遇

三島町的森林資源相當豐富,根據研究,全日本最上乘的梧桐樹就在三島町。若善加利用,將有可能創造新的工業奇蹟,因此日本政府計畫擴大扶植此一產業。

今年在德國舉行的家具大展,三島町已被選為代表日本參展四個代表團之一。但由於現在公司太小,又不太像公司,因此若接到國際大量訂單,將發生產能無法負荷的問題,印證前面所指出的困境。

但回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名牌【Cerruti 1881】不過是一家位於巴黎塞納河畔的染布工廠,經過百年的經營與蛻變,如今成為引導服裝時尚的國際知名品牌。也因此,誰知道今天剛起步的社區產業,明天會不會成為領導世界潮流的明星產業,社區也有可能成為新興之名都市。(新語:所有今天的大品牌,其實已經不做「在地生產」了,都是「控股與設計公司」,產地都在國外,這是社區產業無法一蹴可幾的,再說,或許社區產業成熟後也走向這些大品牌的道路。這或許是一條「線性發展」的模式。)

尾聲

感謝科技文明的發達,讓三島町居民能夠在冬季享受屬於自己的日子,不必大老遠跑到南方都市尋求工作機會。但同樣也受科技發達影響,政府大力推廣農藥,讓人類健康蒙上陰影。如何在發展科技與經濟的同時,兼顧居民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活力,是以往經濟學教科書沒有教的課題,也是未來社區發展產業所要解決的課題。此外,未來應該要思索社區產業如何因應「全球化」挑戰,使在地智慧得到世界認同;三島町開發梧桐樹林的經濟價值或許是下一階段探討的重要指標。

元氣三島町的經驗很樸素,就是居民快樂地生活與工作,而這也是社區營造的核心價值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ideshed&aid=44063

 回應文章

芸芸公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實在
2005/09/25 21:45
佩服您的文章


雅雅子愛紅豆 藍顏求知Dear知性 寵愛在您心裏 歡迎、光臨加入紅豆巧克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