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20 10:43:43瀏覽1010|回應4|推薦18 | |
張大春這幾天點起對所謂文創產業/教學檢討的一把火。brick看到一位"讀了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前身是屏東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經營學系"的小朋友在其中發的帖子,句句看得出他的迷惑和不安: 回應: 自己想一想──文創產業是建立在咒語上的嗎? 我現在也是個大學生 剛好也是讀了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學系 前身是屏東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經營學系 在撲浪上看見同學貼的網址好奇點進來看 我想問的是 文化創意產業並不只是侷限在經紀人這個方向吧 如果說我就讀的動機是希望自己能將自己身邊 甚至是鄉鎮的特色文化重新加以包裝設計 然後再推廣出去 讓更多人認識他的話 那 文化創意產業 是不是也是一個好的管道 如果不是 那請問我該去尋求哪個系所學習呢 不能否認你所說的 但是 如果沒有媒介沒有一個名為創意總監的 那麼要整合出一個完整的系統呢? 如果要發展所謂的鄉鎮特色 那也是需要這些人才吧 我該學習的還有很多 希望如果我有什麼地方觀念錯誤 老師可以不吝指教 謝謝 2010-11-17 16:01 | 嚴夜韓 沒有想到現在有這種系所 (最近才發現台灣現在大學有很多很奇怪的系)。雖然學科及系所本來就是個不斷演化生長的架構,但看了還是有點替這些小朋友感到難過。這些小朋友從這種鬼打架系所出來後,不知道他們能學到什麼。well,除非,這還真被打造出一個"產業"。每個公家單位會對某些定出來的"文創"工作產生需求,比方說,這位同學上面的想法,其實就是等著吃國家的預算,承包某鄉鎮市的公關業務,但他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糟糕的rent-seeking。小朋友不懂,很正常,但他的老師們,就不會是那麼單純的無知了。 不能否認,以公家力量來支持某種大政策的起頭,未嘗不可,但這絕非立基長遠之計。試問,"台灣文化經營學系"學"成"以後,做什麼?台灣文化雖然也沒啥特別丟人,但捫心自問,全世界誰在乎?有幾個私人公司能打著"台灣文化" - 不是那種實為中國文化的東西 - 在島外(大陸不算)賺錢?所以最後這就是明擺著要等著吃政府為了內銷"愛台灣"而砸錢在島內外推"台灣文化"的政策性煙火式預算而產生的"產物"。弄這系出來的人,用心可議。 再者,沒有任何可能有個系所可以專門調教出一個個等著上任的未來"創意總監"。這連神話都不是。這是瘋話。 也不要被"文創"兩字的六丈光芒炫住了目光,這是一把預算大傘,還有別的附在這底下的不同稱呼的真假大小行業在台灣蔓生。 brick就看到某個"文創產業"下的一枝行業裡,一堆人依附在政府文創預算分食的樣子。他們根本是在浪費公家的錢,同時浪費受訓者的生命,學習根本台灣沒有市場的、過時的知識和技術,同時,根本不可能透過那種計畫來造就人才,那種結訓出來的水平,業內根本不可能用的。可政府一年年撒錢,那幾家公司一年年包代訓案,從扁朝做到馬朝,大家都很快樂。這還是個真的應該要成為一個主要推動項目的行業,都落成這種作戲分錢的下場。那些其它不知所云的空中學問,更不知背後政府資金是怎麼胡來的。 又,文科過去什麼時候像理工商一樣有機會從國家手上大把拿錢搞項目過?過去文科系統像是肚子扁扁的流浪犬,只能遠遠地看著別的"有主人有家的"科目系統年年吃得肥肥胖胖。當然現在好容易天上掉下這樣的分錢機會,死命也要鑽進去,過水發達一番,還搖身一變從吃苦當吃補的窮酸書生轉成全球商業時代先鋒、下個金礦潮流的引水人,自然一堆人圍哄著"文創產業"敲鑼打鼓。 這麼敲鑼打敲,其實也是通知同個pack的大伙,這個大鍋子,要開飯啦! *gung-ho本是中文"工合"(工業合作社的簡稱)的英文拼音,被美國人拿去亂用,意思變得和中文一點關係都沒有。用在標題裡,和本文也一點關係沒有。文化、創意、產業和這批當今敲鑼的人口裡嚷著的"文化創意產業'有沒有關係呢?呃....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