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30 20:22:10瀏覽2734|回應0|推薦0 | |
公視的電視節目--「史溫侯福爾摩沙哺乳動物紀行」,介紹臺灣三種中大型草食性哺乳動物: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ei)、臺灣長鬃山羊(Capricornis swinhoei)和山羌的生態習性,為何臺灣的動物會和一個外國名字「史溫侯」牽連在一起?史溫侯何許人也? 史溫侯就是斯文豪,也是郇和,初聽「史溫侯」十分陌生,聽過斯文豪,斯文豪氏樹蛙。郇和有印象,把臺灣茶介紹到英國的人,但郇和這名名字不像外國人,原來指的都是同一個人,Robert Swinhoe(1836.9.1~1877.10.28),郇和是他的中文名,Swinhoe則被翻譯成斯文豪氏、斯氏、史溫侯,容易讓人以為是不同的人。 史溫侯是英國的外交人員,曾擔任英國駐臺灣的副領事、領事,做為英國駐臺的第一位外交人員,臺南、淡水、高雄英國領事館的開設都與他有關。經濟上他注意到臺灣茶的存在,在考察臺灣北部時,發現已有粗製的臺灣茶銷往中國,便將臺灣產的茶葉寄送給香港的評茶師鑑定,得到了臺灣茶味道甚佳,惟製茶及包裝方式過於粗陋的評語。其後以專文報告臺灣發展茶業的潛力,指出茶產地距離港口不遠,鼓勵能掌握商機的投資者應前來考察,間接影響了淡水開港後來臺灣探察的 約翰•陶德(John Dodd),開啟臺茶外銷百餘年的榮景。 史溫侯留下的最大遺產是以業餘博物學家的身分對臺灣動植物的觀察和採集,他也以此成就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前後5次來臺,待在臺灣的時間加總只有4年,但由他命名或因他採集而發表的物種名錄多達千種,包括227種鳥類(臺灣鳥類總數約460種)、39種哺乳動物、246種植物(含蕨類33種)、200多種陸生蝸牛與淡水貝類、400多種昆蟲(蝶46種、蛾93種、甲蟲285種),以及一些兩棲爬蟲類、魚類、無脊椎動物等,是第一個在臺灣有系統實地調查、記錄、採集標本和發表文獻的人,他在1862年發現臺灣特有種的紫嘯鶇、臺灣藍鵲、藍腹鷴,1864年發現深山竹雞、白耳畫眉,1873年至1874年發現藪鳥,發表和臺灣有關的「臺灣旅行見聞錄」(1858)、「臺灣植物目錄」(1863)、「臺灣爬生動物名錄」(1863)、「福爾摩沙哺乳動物」(1863)等著作。 史溫侯的成就和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有關,因天津條約臺灣的4個港口陸續開放通商,史溫侯因這個機會被英國政府派來臺灣,他的官員身分有助於他從事採集的活動,維多利亞時代生物學的發展提供了他學術和科學的基礎,臺灣這座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島嶼給予他研究的環境和素材。 史溫侯在青少年時代即開始收集鳥巢和鳥卵標本,這種對大自然的興趣一直持續,到臺灣後和當地的動植物有美麗的相遇。史溫侯在臺任職期間,將余文儀續修的「臺灣府志」(1760)中的鳥獸部份譯成英文,並對其中不求甚解的內容予以批評。他在文章結尾說:「若以科學角度來看此中文典籍,將發現號稱應包含福爾摩沙各項事物的這部典籍竟是如此匱乏,對動物的解說過於簡短不全,有時竟不知所指何物,實際存在於本島的鳥獸僅有極少部份被提及。實際上,可輕易地看出作者並非自然觀察者,根本就沒見過絕大多數他所描述的動物,僅是根據道聽途說而來。」 1863年在Ibis雜誌發表「福爾摩沙鳥類學」( 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 ),至今仍是臺灣鳥類學研究中的經典論文,文章中史溫侯列出他在臺灣調查記錄的187種鳥類名錄,加上之後的零星發現,他發現的鳥類佔目前臺灣已知鳥種的三分之一強。由於清政府限制外國人進入臺灣山地,因此史溫侯調查的範圍只限於平地,曾在1866年籌備一次進入臺灣高山地區的考察,因被英國駐廈門領事館召回擔任廈門領事,考察遂告流產,使得包括黑長尾雉(帝雉)在內的臺灣特有高山鳥類的發現延遲了將近40年。 史溫侯生前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On a New Bird from Formosa〉(1877)亦與臺灣有關,它介紹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1842~1940)在臺灣採集的鳥類標本,並將其中的一新種以史蒂瑞姓氏命名為Liocichla steerii(黃胸藪眉)。史溫侯採集的昆蟲標本多交給亨利•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和華萊士(Alfred R. Wallace)作為研究之用,植物標本大多送交Hance博士和英國皇家Kew植物園。史溫侯的3700件標本由Henry Seebohm遺贈給利物浦博物館。主要的鳥類標本存放在英國自然史分館Tring Museum。史溫侯蒐集的標本直到今日仍深具價值,現收藏於法國巴黎國立自然史博物館(Muse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的橙斑厚角金龜(Bolbocerosoma garritor)標本自史溫侯採集之後從未再被發現,曾經被懷疑已絕跡,或不存在於臺灣;直到2004年才由國立臺灣大學昆蟲系團隊採獲一對,證實橙斑厚角金龜確實分佈於臺灣。 以史溫侯命名的生物: 斯氏懸鉤子Rubus swinhoei Hance 旋莢木Boea swinhoeii Hance 山豬枷Ficus swinhoei King 臺灣清風藤Sabia swinhoei Hemsl. 斑鱉 Rafetus swinhoei (Gray, 1873) 斯文豪氏赤蛙 Odorrana swinhoana (Boulengeer, 1903) 斯文豪氏遊蛇 Natrix swinhonis (Günther, 1868) 斯文豪氏蝸牛 Nesiohelix swinhoei (Pfiffer, 1866) 斯文豪氏天牛 Paraglenea swinhoei (Bates, 1866) 斯氏紫斑蝶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斯氏絹斑蝶(小青斑蝶)Parantica swinhoei 黑紋蒼藍天牛Paraglenea swinhoei Bates 斯文豪氏攀木蜥蜴 Japalura swinhonis 水鹿Cervus unicolor swinhoei 臺灣野山羊Naemorhedus swinhoei 藍腹鷴Swinhoes Pheasant Lophura swinhoii 國立科學自然博物館整理的史溫侯簡史如下: 1836 年生於印度加爾各答市。 1852年~1853年 就讀英國倫敦大學之國王學院。 1854 年考入英國外交部領事人員,輟學,抵香港受訓。 1855 年派往英國駐廈門領事館服務,擔任臨時通譯。 1856 年3月首度訪臺,在新竹香山停留2週,進行臺灣的自然史調查及採集,這次旅程被視為臺灣鳥類研究紀錄的開端。 1858 年6月搭乘英國皇家海軍軍艦不屈號來臺灣,以搜尋兩位失蹤水手為由,以逆時針方向環島航行一周,從臺南啟航行經澎湖、安平、高雄、枋寮、蘇澳、基隆、七星山、北投、淡水、回臺南共計25日。到蘭陽平原在探訪今日冬山河口的婆羅辛仔宛社時,被招待住在一棟屋內鋪著地板、搭在木樁上的房子(干欄式建築)。 1860年 任職英國駐臺灣的副領事,是首位駐臺灣的外交人員。12月第三度訪臺(基隆)。 1861 年1月返廈門。7月第四度訪臺,在臺灣府(臺南)設英國領事館。 12月將領事館遷往淡水,向清廷租借紅毛城為領事館。 1862 年3月間上溯淡水從事調查與採集。5月因病返回英國倫敦休養一年。 1863 年5月回到淡水。在淡水河口觀察記錄兩隻黑面琵鷺。次年於同地點獲得四隻成鳥標本。 1864 年5月間赴基隆與蘇澳從事鳥類調查與植物採集。7月間赴澎湖與高雄、恆春進行自然史調查,捕獲臺灣獼猴。在高雄開設領事館。 1865 年升為英國領事。 1866 年2月赴雪山附近山區調查水鹿。3月任命為英國駐廈門代理領事,離開臺灣。 1867 年奉調為英國駐寧波領事。 1873 年奉調為英國駐煙台領事。 1875 年因下半身癱瘓退休返英。 1876 年膺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877 年在倫敦逝世。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