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他人之“不為”下手
2008/12/19 17:44:32瀏覽509|回應0|推薦3

做生意,如果有一門獨到的絕活,或有雄厚的資本,就只有我們能,別人不能,這當然是我們可以致富的生意。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我們就要“揀”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來做,這樣雖不可能一步登天,但總能保持小康。
等市場上所有的競爭者都因爲不願意做而退出市場,也就等於,只有我們能做,那時我們就可以朝致富的路上邁進了。

新興國家的崛起,包括臺灣,都是“揀”富裕國家不願意做的事來做;等臺灣富裕了,本地勞工不願意從事工廠勞動之類的工作,新起的新興國家再“揀”去做。經濟情況好的時候,我們覺得這是正常的產業淘汰,現在經濟很不好而我們想重“揀”囘來做的時候,發現,根本做不起來了。

對於我們不願意做的事,要重新拾起都有困難,而對於以前只有我們才能的事,過了一些時間,情況也會改變的。像臺灣所謂的高科技產業,哪一項不是面臨產能過剩的窘況?高科技外表光鮮,受人追捧,大家都想“為”,資本家願意投入資本,年輕人願意投入青春,逐漸稀釋了入門的難度。

以成功的宏基公司為例。早期,他們從事富裕國家不願意從事的生産加工。當領導人領悟到其他的代工廠終究會追上他們,取代他們的時候,他又繼續向當初臺灣商人不願意做的“做品牌”前進。今天,在世界的舞臺上,他們和惠普爭第一名。宏基成功的地方:生産加工部分,宏基比惠普實踐得扎實;品牌部分,又有哪家臺灣厰商可以和他平分秋色?

星巴克咖啡能賺錢,就是因爲他們願意動手煮咖啡給那些不願意動手煮咖啡的人喝,道理就這麽簡單。(或許他們的裝潢比較好,不過,如果我們把家裏收拾乾淨,放上喜歡的音樂,自己泡的咖啡也很好喝啊,爲什麽要去花這個消費?)


我們在考察市場的時候,許多人告訴我們,我們想要從事的行業,利潤很低,許多人都退出去。我們怎麽算,都不明白。以前做外銷的時候,毛利潤從百分之五十,降到三十,二十,十,五,三,前幾年,連大公司都進入“保二總隊”(毛利只有百分之二),而本地市場的銷售價格非常好,算算也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淨利,爲什麽本地的工廠無法生存?來自亞洲新興國家的產品,出廠價格就算再低,一抵運費,二抵關稅,三抵中間管銷費用,到了批發商手裏的價格也是比本地出廠的高,爲什麽本地工廠無法生存?
我的看法是:
1. 沒有上軌道的工廠管理。最大的弊端在於無法量產,無法降低成本。
2. 有錢人不願意做,寧可做房地產,服務業。
3. 沒錢人沒有機會做,也不會做。在一家沒有制度的小工厰,學不到完整的工廠管理,就算離開自行創業,也不會比前雇主的工廠好。
4. 整個社會的風氣,不喜歡進工廠工作。

這正是我們可以制勝的契機。
我們一定要借助管理,提升產能,降低成本。客戶壓低我們的利潤時,也是出題考試,我們要接受他們的考驗。等業界的競爭者一一退出時,我們就達成我們的目標:別人不能,只有我們能。

小公司,小資本,不要去追求“別人能,我也能”的英雄豪氣,而要從“別人不願意做”開始拾穗。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njour2007002&aid=248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