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26 16:27:03瀏覽8049|回應5|推薦132 | |
這幾天,看到有人指出自從週休二日實施之後,一些國定節日逐漸不被重視,而像是其中的行憲紀念日更因為恰好與歐美的聖誕節同一天而幾乎被遺忘,除此之外,也常看到有人說,中秋節、冬至等等之類的傳統節慶,幾乎只剩下消費、吃吃喝喝等,其他幾乎都沒有。 說起國定節日不被重視這點,我認為除了台灣人國家認同混亂,或者民族意識薄弱會是可能原因外,還有兩個社會面的因素也是可能的。首先是對國家大事、公共事務通常不太關心(華人,或者說其中的漢人,似乎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其次,也可能是因為這樣的價值觀,加上國定節日對台灣的商人而言難以商品化,結果以商業廣告維生的媒體也就跟著不重視。 再者,從休閒的角度看,就如同我以前多次提到的,台灣人休閒參與的動機,就是紓解壓力、發洩情緒、娛樂放鬆,而過節這件事情,明顯地就是工作、家務勞動、課業以外的自由時間中從事的活動。這休閒動機方面的因素,加上前述的政治、社會因素,涉及國家根本大法施行的行憲紀念日,在國人的休閒時間裡頭普遍不被重視也是意料中的事。 另一方面,像是中秋節、冬至、春節等華人傳統節慶,台灣人如今在實踐上普遍被認為只剩下消費、只剩下吃吃喝喝,而似乎不太重視這些節慶的歷史、文化、社會脈絡這點,我覺得各別區域、縣市可能還是有差異,不過就整體來講,主要的原因大概脫離不了這點:都市化、工業化造成生活方式、價值觀轉變,進而影響到節慶活動的實踐作為。 就我的觀察經驗,台灣人目前對於上述節慶,其實踐作為有麥當勞化其中的三項特徵。首先,就是或許是因為太忙碌,因此常會想要有效率地做完節慶的「儀式」,這也可能造成許多「儀式」程序的運作都外包給商家業者;再來,也正因為如此,過節的時候也常會要去計算弄這些「儀式」所花費的金額數字,同時也希望最後弄出來的東西都在可預測的範圍。 而對於發軔於歐美社會文化脈絡的聖誕節,台灣人多數的過節方式也跟上述差不多。然而本文列出的這三項,由美國社會學者瑞澤爾提出的麥當勞化特徵,其實從【社會的麥當勞化】一書前言的討論,即可知道他的這番論點,是得自韋伯理性化之理論觀點的啟發,因此也可以說,台灣人對這裡所提的種種節慶活動,其實踐也可能有理性化的跡象。 至於台灣人過這些節慶幾乎都是以飲食休閒消費活動為主,只是打著不同的名義,我想也無非是因為「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等價值觀如今仍根深蒂固,而且商品化也極為容易,因此新聞媒體也就樂得跟商家、業者聯合起來,在這些節慶日子行銷宣傳各種應景菜餚、食品。當然,這些廣告的論述也常離不開效率、可計算、可預測的價值觀傳遞。 總之,台灣人如今對於節日,無論是來自歐美文化的聖誕節,還是來自華人文化的幾個傳統節日,普遍上可能都視為隨性休閒活動從事的自由時間,而不太會想從事需要深度思考的活動,而在節慶的實踐上,也可能不太重視其文化目標,而只重視其中的一些儀式。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