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10/31 11:53:25瀏覽2957|回應4|推薦118 | |
近日來,農委會提出【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這項方案,引發輿論再次對台灣休耕補助制度的檢討。而就我觀察,這農地休耕補助也就跟軍公教、立委的各項福利、補助制度一樣,近年來被媒體提出來檢討的頻率有增加的跡象,想來跟台灣經濟不景氣有關。 休耕補助這項制度的擬定,早先是為了因應稻米生產過剩,進而補貼讓農地休耕的農民,對此,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認為該措施沒生產力、沒提供就業機會。而在我看來,更嚴重的還是有人從中撿便宜。而這也讓我想到台灣其他跟金錢補助有關的制度,也總會聽到或看到,有些人實際上並不具有領取補助的條件,卻也「編造」一個身分去領補助。 可能是因為有些人(可能是「假農民」或農民的後代子孫)貪便宜的心態,加上務農的收益不多、各級農政單位常沒有有效監督或執法,結果就產生跟農地先興建農舍,取得建照後再改建豪宅或其他商業性休閒機構類似的結果,就是這類人購買農地後不耕作而去領休耕補助,因而傷害農地及農村景觀,另外也對台灣整個的農業生產造成不良影響。 目前的輿論,似乎是傾向農業發展不能依賴休耕補助。然而在我記憶中,國內其實還是有一些農會成功輔導農民從農業生產中獲得合理利潤的例子,像是之前曾被媒體大篇幅報導的斗南鎮農會就是一個例子,該農會最突出之處,便是輔導協助農民擴大農產品在國內外的銷售網絡,而這其實也就是,協助農民累積其農產品銷售之目標追求的社會資本。 除此之外,像曾經獲得農委會「優等暨特殊貢獻獎」的桃園縣農會、池上鄉農會、大湖地區農會、新港鄉農會、草屯鎮農會、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之前的平溪鄉農會等也都是不錯的例子。儘管這六個農會細部的做法各異,但歸納而言,這些農會主要也是擴大農產品在國內外的銷售網絡,以及幫助農民更新其作物選擇、耕作種植、經營管理的知識或技術。 上述這些農會輔導、協助農民擴大其產品銷售網絡,以及輔導農民更新重要知識、技術,進而獲得合理利潤的變化過程,我認為很接近社會資本(如銷售網絡)及文化資本(如知識、技術、眼光)轉換成經濟資本之理論觀點所描述的情況。而在這過程之中,農委會轄下的農業改良場,譬如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也協助農民更新耕作種植、經營管理的知識與技術。 若是把範圍再擴大些,目前關於增加農民利潤,也就是讓農民藉著領取休耕補助之外的手段累積經濟資本的建言,有部分也是透過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的累積而實踐的,不過我發覺,社會資本的累積似乎又顯得重要一些。這當中,如整合小規模的家庭農場、社群支持農業、農民市集參與、與大型企業建立契約關係等,都算農民社會資本的累積。 再者,台灣目前一些農場工作者透過農民市集或者社群網站直接跟消費者互動,這個近年來也常被媒體拿出來報導的作為,其實也可能會跟消費者凝聚起情感上的信任關係,而這又是另外一種農產品銷售之社會資本的累積。還有,像是一些農民跟餐廳業者、麵包業者、饅頭業者合作使其農產品多樣化進而獲利,則算是社會資本轉換成經濟資本的例子。 在休耕補助領取、離農或讓農地種豪宅之外,台灣農民目前累積經際資本的手段,一個就是透過社會資本的運用、累積,進而換取經濟資本,另外一個就是既有的社會資本先轉換成文化資本,再轉換成經濟資本,農政單位、農會、農業改良場與農民建立關係,進而幫助他們更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技術、眼光,走的道路就接近於此。 所以在未來,我認為在產銷制度的健全、農業相關法規命令的檢討修正、青年投入農業生產與經營的鼓勵之外,台灣農業發展還有一項很重要的策略,就是農民在農政單位、農會、農田水利會、運銷中間商之外,對其務農利潤有幫助的社會與文化資本的累積。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