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力霸風暴,是金權與交換關係的問題!
2007/01/15 19:43:33瀏覽623|回應0|推薦19

看了這幾天有關力霸風暴的新聞,我一直在想這件事情:「當初國民黨丟掉政權,是因為向財團靠攏,而建立起黑金形象的緣故;今天民進黨之所以被民眾如此厭惡,也是因為太靠近財團的緣故,這樣看來,財團在一般民眾心目中的印象並不好,但是,何以媒體和政府,會一直對財團有如此崇敬的態度呢?」 

對於這個心中的謎團,我想,或許可以用這個觀點解開:雖然,財團在政府、媒體、民眾、學界等群體中的印象不一,有正有負,但卻有三個通性知名度高、人際網絡綿密而發達、資本多元而雄厚。巧合的是,媒體最愛報導的一類題材:拜金主義宣導,就跟財團的運作有關,舉凡社交名流聚會、珠寶首飾發表會、豪宅高檔餐廳的介紹,在我看來,它們的背後,都一定有各自所屬的財團。 

所以,現在看到這類新聞時,我不會想「這些錢能讓我買多少本書」的問題,反之,我會提出這個問題:「名媛、珠寶首飾、豪宅高檔餐廳是啥樣無所謂,我只想知道,後面運作的是哪個財團公司?」就「資本形式」的理論觀點來看,無庸置疑,每個財團都有龐大雄厚的經濟資本,以此,這些財團的領袖、重要幹部、對外發言代表,都可能會因此有頗具規模的社交圈子、人際關係網絡。 

民眾常常在罵的「官商勾結」,媒體常常批露的「政商關係」,其實,就是一種「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的轉換,也就是說,這些擁有雄厚經濟資本的財團菁英(譬如力霸、東森、鴻海等等),會透過各種「必要的手段」,把有帳目的或無帳目的經濟資本,全部或部分地轉換成社會資本,簡單來講,就是在一些重大場合裡(譬如社交聚會、珠寶首飾發表會),憑其資產來建立交換關係為主的友誼。 

這種交換,就是媒體在報導常會提出的一些概念:利益輸送、條件交換、喬事情、賄賂護航等等,以此,台灣金權結構當中的交換關係,其交換的對象相當複雜,諸如:財團菁英<->立委、財團菁英<->政府官員、財團菁英<->地方派系,甚或:財團菁英<->檢警調、司法人員,我想,這些交換關係的任何一種,都令平民百姓瞠目結舌,也都令平民百姓深惡痛絕,但這些關係,卻已存之有年。 

從台灣的近代史來看,這種金權結構中的交換關係,早在日據時代就有,當時最有名的一號人物─辜顯榮(日據時代與總督府關係匪淺,光復後又跟國民政府密切往來的資本家),也就跟現在力霸集團總裁─王又曾─一樣,是「誰執政就挺誰」的風向雞騎牆派,若這個假設為真,那現在民進黨踢皮球的動作,就顯得相當「無情」。王又曾和辜顯榮,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政治圈中的花叢浪子。 

資本家與統治集團掛勾,雖然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脈絡中,有著不同的交換關係,但這最深層的目的卻是一樣的:建立人際關係網絡,以確保自己家族和集團的利益;權貴犯罪,則多半源自這種交換關係的本身,台開案也是同理。只是,這樣的交換關係,往往都伴隨著,資產階級對中產、勞公階級的剝削,或者因為不滿這些交換關係,而針對商人、政府官員、立委的批評、撻伐或指責。 

最近王又曾「逃亡」的舉動,令我想起「狡兔三窟」這句成語,在這次的力霸風暴當中,我看受到玩弄的,不只是投資人、一般民眾,甚至,還包括一些政府官員。這些資本家之所以如此「有辦法」(包括逃亡),正是因為,他們有雄厚的經濟資本,以及從而累積的社會資本,甚或來自拜金主義之讚許的象徵資本。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65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