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3 15:23:06瀏覽3852|回應14|推薦53 | |
最近這幾天,有一篇題為【建築師與農舍】的文章,不斷地有臉書使用者、部落客轉貼分享,除了討論政府其他不當土地政策方案,以及立委不當土地法案修訂的負面影響外,也對建築系學生和建築師對於農地和農舍的心態,作了相當深入的檢討。 依我之見,國內的建築師或建築系學生,他們在社會化、學習的過程當中,多半可能就跟如今許許多多的軍公教人員乃至一般民眾一樣,都很缺乏農業、農村、農民、農地或農舍之正確觀念與知識的內化,而國內的建築相關系所,其必修課程也大概不包括農地或農舍方面的,也因此,絕大多數的建築人,只會想到如何設計出美的房子。 只是從社會的角度看,我覺得台灣在農地使用、農舍興建之亂象上,較關鍵的問題還是出在從社會菁英到普羅大眾對農地、農舍的態度。第一,就像之前一位Google+網友的回覆意見所說的,現在恐怕很多國人都不是在農村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成長的,而多半是在都會區或眷村裡頭長大的,因此對農村裡頭所有的人事物,沒有強烈的感情。 第二,主流價值觀受到資本主義影響極深的台灣社會,整體上對於土地、房舍的觀念,就是視為可以甚至應該要炒作,才能夠獲得利益的商品,看到某處未開發的土地,心中的第一個念頭不是想到要如何保存維護它,而是在想要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去開發它、利用它,是在想如何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從土地的炒作獲取最大的利益。 第三,大概台灣媒體真的是沒有建商、房仲業、大咖投資客及其他相關工商團體的廣告費,就會難以生存下去了吧,除了不斷對各種社會階層、類屬的民眾灌輸上述觀念外,長久以來在買房子居住這件事情上,是拼命地灌輸買房子是要追求生活起居、感官視覺的美學享受,建構買房子是個人流行時尚品味的展現,這種不健康的觀念。 第四,估計是因為台灣現在的各個都會區,人口密度都已經趨近飽和的狀態,因此有許多民眾會嚮往鄉村的田園風光與生活,只是嚮往歸嚮往,真的到了農村或鄉村地區生活,又還是會想要有都市型的娛樂和居住型態,想完全投入田園生活模式的少之又少,建商、房仲業見狀,就又開始灌輸到農村住莊園別墅享受、追求品味的觀念。 在這四方面因素的作用之下,假如開放了農地自由買賣、允許興建農舍,又有免稅的優惠,而又認為台灣自種農作物獲利不多,糧食靠進口就可以的話,那麼當然就會有很多都會區的菁英、有錢人,會基於投資獲利、追求生活享受與品味的動機,而去購買對他們來說相對沒有什麼成本的農地,再去請建築師去設計夢想中的莊園豪宅。 因此在這回蘇嘉全農舍爭議事件的系列報導中,媒體問說政府為何不整頓,我想可能是因為如今炒作農地、農舍的人,有很多是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官員不敢或不想得罪,或者與其有建構利益交換網絡的建商、房仲業、派系大老、民代、軍公教人員等,加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普遍心態,對於農地炒作的亂象也就睜隻眼閉隻眼。 職是之故,這回蘇嘉全農舍爭議事件的檢討,媒體和許多時事評論家都圍繞在法令制度、政策方案等層面,但我覺得,社會心理層面的問題更重要,也就是從社會菁英到市井小民,對農地、農舍都還是有著不健康的認知與態度,而這主要也不是因為農地、農舍的正式定義模糊,而是各種社會化機構,缺乏農業相關人事物的訊息傳播。 若台灣真如這回一位記者所說的,像蘇嘉全那樣的豪華農舍是「常態」的話,那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代表台灣社會在整體上,嚴重缺乏對農業、農村、農民之健康的認知與態度,農業推廣或農業資訊傳播的專業人員,也可能有必要在這方面多下工夫。 茱莉亞音樂學院第一位華人中提琴博士:【趙怡雯的藝享世界】 如白居易之詩的法律介紹:《圖解法學緒論》 白話之語,發掘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庶民經濟學》 生活變化的體認:《學會貧窮:失語稚女單爸網誌》 泰國世界級城市觀光意象的呈現:《泰.曼谷:28種樂活方式》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