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1/16 18:13:24瀏覽1365|回應4|推薦20 | |
最近,英國媒體【經濟學人】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若打臺灣,付出代價將比當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為與德軍作戰,而在法國展開的諾曼地登陸要來得高,這番論調,再對照他們先前用英語說馬英九是Bumbler的說法,之後也常有對民主進步黨、臺獨有利的政治論述,這讓我不禁懷疑【經濟學人】的中立客觀性。 經我查詢相關資料,【經濟學人】並非專門研究經濟學,也不是學術期刊,而是一本涉及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事務的綜合性新聞評論刊物,著重於對這些議題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它的社論持有古典自由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的立場,傾向於支持自由貿易、全球化、人口自由流動和文化自由主義,例如支持國家承認同性婚姻、支持毒品合法化。 寫到這,我忽然想到支持國家承認同性婚姻、支持毒品合法化,好像也是民主進步黨目前的立場喔?還真巧!另外【聯合報】好像也是支持同性婚姻的。 【經濟學人】這家英國雜誌,臺灣主流媒體引用的頻率,差不多相當於美國之音中文版、德國之聲中文版等親綠媒體,當然所引用的也大都是對民主進步黨有利、對中國國民黨不利的內容,然而這家雜誌也有爭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它採匿名撰稿制,臺灣主流媒體所景仰的先進國家中,美國、加拿大都有作家嘲諷此一機制。 其中,美國作家麥可·路易斯曾稱【經濟學人】之所以保持匿名撰稿,是為了編輯部不想讓讀者知道撰稿者其實都是資歷淺薄的年輕作者,他在1991年表示:「這本雜誌的撰稿人都是假裝老成的年輕人……如果美國讀者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經濟學導師們其實滿臉痘痘,一定會爭先恐後地取消訂閱。」 加拿大作家約翰·羅爾斯頓·索爾也曾經這般評價【經濟學人】:「通過隱藏撰稿記者的姓名來創造一種幻象,彷彿其內容都是公正的真相,而不是個人觀點。鑑於該報的刊名所對應的那門社會科學就最愛為胡亂的猜測與想像出的事實披上一層必然性和精確性的偽裝,它的銷售手段充滿了改革前的天主教意味也就並不令人意外了。」 除此之外,美國作家安德魯·沙利文曾在1999年於【新共和】上批評【經濟學人】用「天才營銷」來彌補分析和報導上的不足,並因而成為了屬於美國企業精英的【讀者文摘】;並認為因為該報的記者和編輯中很多都畢業於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其編輯理念受到了這種同質化思維的限制。 英國國內的其他媒體,也有在批評【經濟學人】的,像英國【衛報】曾在2008年指出,【經濟學人】的撰稿人,幾乎從不認為有什麼政治或經濟問題是無法通過私有化、放鬆管制和自由化的三板斧解決的。 而我會開始質疑【經濟學人】的中立客觀性,還有一個關鍵例子。 2022年,【經濟學人】刊發【世界上大部分糧食並非被人類吃掉】推特貼文,將糧食用作畜牧飼料和生活燃料的行為加劇了本就嚴峻的全球糧食危機問題,並將豬所食用的糧食總量和中國人消耗量相提並論,這樣做很明顯就是拐個彎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包含其平民百姓在內的人都是豬,而豬在人類社會是負面的罵人用語。 總之,衝著【經濟學人】採匿名撰稿制,我就認為這家媒體的公信力有問題,而臺灣目前那些沒有交代記者、編輯姓名的新聞報導,也常會被懷疑公信力,但臺灣主流媒體卻因為【經濟學人】是歐美國家的媒體,裡面又常有對臺灣綠營或臺獨份子有利的論述,如嘲笑中華人民共和國,便常引用,實在膚淺而無良。 |
|
( 時事評論|國際 ) |